谁解春风无限恨

标签:
杂谈 |
分类: 癸卯博文 |
谁解春风无限恨
梁致祥
唐玄宗偕杨贵妃到兴庆宫沉香亭赏牡丹,说,赏名花,对妃子,宜唱新曲,制新词;遣乐师李龟年持金花笺急宣翰林学士李白进宫制词。恰值李白困酒未消,就产生了杨贵妃调菐高力士脱靴的传闻。传闻如果属实,体现了贵人对文化人的爱护。当然李白不会主动要求,李白恃才傲物是有底线的。
这是加急定向征稿,主题是赞美圣主隆恩,贵妃美貌,兼写牡丹。也许是杨妃亲手调制的醒酒汤激发灵感,这写作任务李白完成出色,草就传世名篇《清平三调》。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浓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天上云彩使人想到贵妃的衣裳,地上娇花使人想到贵妃的容貌,圣主恩荣如春风雨露更令她添加姿彩。她若不是群玉山上西王母身边仙女,就该是瑶池月殿的嫦娥仙子了。
又像一枝浓艳牡丹,带露凝聚芳香,令行云布雨倾倒楚襄王的巫山神女都自渐形秽而伤心。那么人间帝宫还有谁能比美于她呢,恐怕只有盛妆的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了。
名花相衬美人倍增欢快,时时得到圣主带笑赏看。圣主治理朝政的种种思虑,好逑不得的诸多苦恼,都消散净尽了,他在沉香亭北倚栏送目多开心。
开篇两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尤受后人激赏,认为从文字到意境都很美。
当时李杨新婚,杨妃二十二岁,唐玄宗五十六岁。
杨妃本是玄宗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即寿王妃。玄宗以为母亲窦太后祷福为由,让杨妃事实离婚出家入道,安排寿王另纳丞相韦见素的女儿。隔年玄宗召杨妃入宫册封贵妃。
如果说李后主是诗词皇帝,宋徽宗是书画皇帝,唐玄宗则是音乐皇帝。他不但擅长羯鼓等乐器,更是大作曲家,那所谓梦游月宫而得的《霓裳羽衣曲》是其代表作。艺术家可以当皇帝,就如作家、演员可以当总统。玄宗是在一次宫廷音乐会上迷上杨妃的,看中这个儿媳妇,不单为美貌,主要还是赏识杨的音乐才华。
唐玄宗太喜爱杨妃了,三千宠爱在一身。他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某日杨妃耍小性子,惹恼玄宗,玄宗把她逐回道观。但离开杨妃,他连饭都吃不下。那边杨妃得知玄宗欠安,也很挂念,流泪认错。经高力士两头劝说,玄宗将她接回。学界认为这对老夫少妻的感情生活还是不错的。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马嵬兵变唐玄宗为何没有出面保护爱妃,鲁迅见解惊世骇俗。鲁迅认为,可能是往日杨妃跟安禄山打情骂俏,被玄宗觉察,玄宗怀恨在心,有意放任变兵将她处死;后又追悔,遣方士追寻魂魄。不然的话,怎会救不得的呢(见郁达夫《奇零集》等)?现代著名诗人聂绀弩则有诗写道:
华清池
少女玩过又赐死,居然多情圣天子。
《长生殿》同《长恨歌》,不及华清一勺水。
华清池水今尚温,书已封建鬼道理。
我见华清感更深,中有马嵬陈玄礼。
到底玄宗能否保住杨妃?应该说很难。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急急逃跑“幸蜀”,军国大权落入太子李享手里。那个发起马嵬兵变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正是太子党羽。陈玄礼素来反对杨国忠,兵变中他铲除了杨氏家族,当然不乐意杨妃留在玄宗身边。受困亲兵叛乱,身边遍布虎狼,玄宗也甚艰危。但不管怎样,你是皇帝,还是应该鼓起勇气,站出来,安撫一下场面,同时试为爱妃作点辯护。大不了就是一块死!你都七十几了,不是说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吗?可见李老头不但昏庸,而且怕死,为了保命,江山可以不要,更别说老婆了。
杨妃没有干预政治,她是个宫廷艺术家,对唐玄宗而言,她兼有妻子、女儿、保姆、艺妓多重身份。死非其罪,引起后世文人强烈同情,千百年来以此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不计其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及洪升的剧作《长生殿》。鲁迅也曾计划创作长篇小说《杨贵妃》,未果,同名作品出自日本作家井上靖笔下:
高力士说:“我知道,你是无罪的。〞
杨妃说:“杨国忠擅权误国,所恃者贵妃蒙恩圣上,贵妃怎能无罪?〞
这是井上先生的虚构。野史记载,事变时玄宗及家眷正在寺庙歇息,得知家族覆灭,自己也难逃厄运,杨妃泣不成声,对身边随员说道,“愿诸君好往,妾为国死,死无憾矣〞!她是保持了一国之母的尊严,拜别玄宗,礼佛,望佛堂梨树旁平置门板躺下,让高力士指点武士将白绫套进脖项。一代红颜香消玉殒,时年三十八岁。这是马嵬兵变高潮,《推背图》判词为“若逢山下鬼,环上系罗衣”。
历史记住了杨玉环,她跻身中国古代四大美人行列,与王昭君并为四美中最著名者。她没有昭君头上的政治光环,她成了美的代号,美的化身,好象连“缺点〞都带美学元素,贵妃出浴,贵妃醉酒,贵妃调鹦鹉,贵妃鸡,妃子笑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