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历史——山海关长城的修筑作用

标签:
之间也就是于此形势段长文化 |
分类: 文化山海关 |
那么,有一个问题随之而来:明朝政府为何花费那么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修筑这一段长城,且修得如此坚固、规整;山海关长城在建成之后,在整个明朝统治时期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军事作用呢……
为了弄清楚山海关长城的来龙去脉,有必要先翻检一下明朝的长城修筑史,结合明朝前、中、后期这一带的边防形势,介绍一下山海关长城在建成后所占的军事地位,在明朝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的或小或大的应有和独特的军事作用。
徐达缘何择中迁民镇设卫筑关
尽现于游人视线之内的山海关明长城,始建于距今已有623年的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
据明朝大学士商辂《显功庙记》和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涂国柱主修的《永平府志》(以下简称明万历版《永平府志》)记载,623年前,明朝的大将徐达“发燕山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秉承明太祖朱元璋的旨意,“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此举实则是在隋朝以前修筑的旧长城基础上,修筑由“东连卢龙、碣石”(《新唐书•地理志》妫州妫川郡属县“怀戎”条语)的居庸关(在洪武元年曾加修整)一带至由洪武九年(1376年)九月敕令永平卫分兵把守的诸关隘的燕山长城,重点放在易于遭到侵扰的永平府(即北朝和隋、唐时的平州、北平郡,元朝改置平滦路、永平路,明初先后设为平滦府、永平府)境内。这一年,徐达在勘察旧燕山长城抵海的线路时,慧眼识珠,一下看中了略显荒寂的古迁民镇“大山北峙,巨海南浸,高岭东环,石河西绕”的得天独厚的地理形势,认定此地“形势险要”,为“天造地设”的终海关址,遂当机立断,移古榆关址于此,在此修筑新的临榆关。迁民镇在明朝初年设有千户所驻防,待徐达看中这里的军事价值后,即“革所设卫”,于洪武十四年九月在此设立了山海卫;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这里“筑城为关”,即建成新的关城后,他又以新筑的临榆关居于山与海之间,更关名为“山海关”。
前一篇:[转载]山海关的历史
后一篇:山海关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