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俗称灯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
内黄县马上乡北蔡村皮影戏是安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来源于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元、明、清,至今约2000余年,现仍在中国民间普遍流行,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历史:最早追溯至战国
中国皮影戏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客有为周君画荚者三年而成,君观之与髹荚者向状,周君大怒。画荚者曰:‘筑十版之墙,凿八尺之牖,而以日始出时加之其上而观。’周君为之,望见其状具备,周君大悦。”画荚之“荚”为何物?然观此荚尚需在八尺的大窗户上透过日光观看,方得其妙。这里的描述正好与皮影戏中所用的大景片相似。
汉朝班固《汉书·外戚传》:“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子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方士少翁为汉武帝表演的李夫人形象,传神之至,使汉武帝真假难辨,而所用设备有灯烛、帷帐,汉武帝观看时要“居他帐”,其影像不但貌似,还能走动,看来很可能就是皮影戏。那时皮影戏还只能有少数的民间方士表演。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影戏丁仪瘦吉等,弄乔影戏,不以风雨寒暑,渚棚看人,日日如是。逢节庆日,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
周密《武林旧事》载:“诸色艺人,影戏贾震、贾雄、黑妈妈,每有放影,儿童喧呼,终夕不绝。”张来《明道杂志》中记载:“京师有富子弟,而此子甚好看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
元、明时期皮影戏传播范围更为广泛。
何勤道:北蔡村皮影戏的创始人
内黄县皮影戏,相传始于明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随移民迁徙传入该地区。
根据83岁的皮影戏老艺人何治家讲述:清朝中叶时,内黄县北蔡村来了一位艺人名叫何勤道,他以表演皮影戏为生。表演这种皮影戏,在当时很少见,开始民间百姓都以看稀罕凑热闹为主。
何勤道根据民间传说的故事,经过自己改编,把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人在幕后通过操纵皮影进行表演,对操纵技艺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等。
内黄县北蔡村的皮影戏唱腔配合的是大平调的唱腔,同时,人在幕后还要喷烟、烧酒松香、晃动灯光等虚拟特技手法烘托气氛,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非常吸引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何勤道的名声享誉北蔡村方圆数十里,一些农家子弟也都愿意向何勤道学习,愿意拜他为师。于是,何勤道就一边演出,一边招收徒弟传艺,成立了半职业团体性质的皮影戏班,成为北蔡村皮影戏的创始人。
清末民初,1920年前后,学习从事皮影戏的人数量大增。1921年,北蔡村成立皮影剧团,开始了正式的演出,皮影戏表演艺术臻善臻美。
道具:需要3000余刀雕琢
皮影道具选用上等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24道工序制成,有的需要手工精心雕刻,一件道具有的需要3000余刀精心雕琢而成。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特技:皮影步和单人皮影
北蔡村皮影戏表演形式大气、粗犷,演唱剧目众多,音乐唱腔属大平调。按表演的内容、表现方式及其题材可分为四类: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
内黄县皮影戏除了一般戏剧的身段技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技:皮影步和单人皮影。
皮影步,是演员手足摆动时讲究“活关死节”,即手足以关节点机械性摆动,没有曲线、弧线移动。以手臂为例,如全臂摆动,则以肩关节为支点,手臂僵直摆动;每个部位都被调动起来,没有一处可以得闲。
单人皮影,表演者在表演时手脚并用,自己配音演唱。
艺术特点:寓情入皮 千变万化 唱腔高亢
北蔡村皮影戏与其它地方剧种相比,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一是寓情入皮,操纵技艺高超,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人在幕后通过操纵皮影的技巧表演,演的技艺也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内黄县皮影戏配合大平调的唱腔,采用人幕后喷烟、烧酒松香、晃动灯光等虚拟特技手法烘托气氛。二是皮影戏在表演中,影人可以千变万化,钻天入地,腾云驾雾,表演题材非常广泛。不仅飞禽走兽、大炮、坦克、汽车、船舶等等能逼真地表现出来,还可以把滔滔海水、熊熊烈火以及云雨闪电等自然景物搬到影窗上去。三是唱腔高亢、娓娓流畅、旋律板式多有变化,不同行当各有特色。四是伴奏乐器特殊,所用大梆子、尖子号、大弦、二弦、大铙大钗等乐器,伴奏效果气势雄伟,洋溢着阳刚之美。
北蔡村皮影戏表演是一种集光影、美术、剪纸、雕刻、舞蹈、音乐、说唱为一体的传统表演艺术。它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起点,经过精神思想的创造活动到实物作品的传达活动,最终体现为综合艺术形态的视觉艺术作品,对于研究中国的美术、舞蹈等艺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