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4-05-27 11:12:39)
标签:
教育 |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与反思
灵山县新星小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第五册教材58~59页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板2块,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呈现生活情境: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老朋友,大家看看它们是谁?(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相机板书
(多媒体出示教室的情境图)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呢?
(学生分别说说哪个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师完成相应板书〉
2、长方形和正方形中还藏着很多秘密。你们想研究哪方面的知识?(揭示课题)
(教学策略: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出发,创设紧贴学生生活的情境,既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又引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地学习新知)
二、猜想验证,归纳发现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观察,猜想。
学生从学具中找出长方形,同桌交流: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请学生汇报
(2)、操作验证
①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动手操作,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②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同桌交流。
(3)、班内交流、总结
①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②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相机板书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选择合适的小棒围成一个长方形
(2)你能通过换小棒把这个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吗?
四、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反思: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感悟数学。
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新课标》也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教者出示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接着出示教室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激发了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正如布鲁纳所言:“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在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后,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先开展自主学习,即看一看、猜一猜、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了解体会图形边角特征的过程。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验证。汇报时,各小组各抒己见,学生经历了由自主探索找特征——合作交流说特征——动手操作验特征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主动建构了这两种图形的特征。
三、巧设练习、应用实践——活用数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获得发展。让数学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所以教者设计紧扣重点、多层次的操作练习。比如在归纳出图形特征后,出示小练习,请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哪些不是,并说说理由。还有在巩固拓展环节,让学生用小棒围一个长方形,并通过变换小棒变成一个正方形。猜一猜长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等练习,培养了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知识的结果,而让孩子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只有尊重学生独特个性和经验,引导和帮助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再发现”“再创造”,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具有个性化的学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