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游记散文主题阅读与训练

标签:
动态目的作用参考答案开篇娱乐 |
分类: 美文采撷 |
游历建筑园林,寻访名胜古迹
观莲拙政园
周瘦鹃
http://s2/bmiddle/c58d7355te0f8c57685f1&690
1.也许是因为我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堂名是爱莲堂的缘故,因此对于我家老祖宗《爱莲说》作者周濂溪先生所歌颂的莲花,自有一种特殊的好感。倒并不是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实在是爱它的高花大叶,香远益清,在众香国里,真可说是独有千古的。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旧时相传为莲花生日,又称观莲节,我那小园子里的池莲缸莲都开好了,可我看了还觉得不过瘾,总要赶到拙政园去观赏莲花,也算是欢度观莲节哩。
2.从东部新辟的大门进去,迎面就看到新叠的湖石,分列三面,傍石植树,点缀得楚楚可观,略有倪云林画意。进园又见奇峰几座,好像是案头大石供,这里原是明代侍郎王心一归田园遗址,有些峰石还是当年遗物。这东部是近年来所布置的,有土山密植苍松,浓翠欲滴;此外有亭有榭,有溪有桥,有广厅作品茗就餐之所。从曲径通到曲廊,在拱桥附近的水面上,先就望见一小片莲叶莲花,给我们尝鼎一脔;这是今春新种的,料知一二年后,就可蔓延开去了。从曲廊向西行进,就是中部的起点,这一带有海棠春坞、玲珑馆、枇杷园诸胜,仲春有海棠可看,初夏有枇杷可赏,一步步渐入佳境。走过了那盖着绣绮亭的小丘,就到达远香堂,顾名思义,不由得想起那《爱莲说》中的名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八个字来,知道堂名就由此而得,而也就是给我们观莲的好地方了。
3.远香堂面对着一座挺大的黄石假山,山下一泓池水,有锦鳞往来游泳,堂外三面通廊,堂后有宽广的平台,台下就是一大片莲塘,种着天竺种——千叶莲花,这是两年以前好容易从昆山正仪镇引种过来的。原来正仪镇上有个顾园,是元代名士顾阿瑛“玉山佳处”的遗址,在东亭子旁,有一个莲池,池中全是千叶莲花,据说还是顾阿瑛手植的,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珍种犹存,年年开花不绝。拙政园莲塘中自从把原种藕秧种下以后,当年就开了花,真是色香双艳,不同凡卉;第二年花花叶叶,更为繁盛,翠盖红裳,几乎把整个莲塘都遮满了。并蒂莲到处都是,并且一花中有四五蕊,七八蕊,以至十三个蕊的,花瓣多至一千四百余瓣。只为负担太重了,花头往往低垂着,使人不易窥见花蕊,因此苏州培养碗莲的专家卢彬士老先生所作长歌中,曾有“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之句,表示遗憾,其实我们只要走到水边,凑近去细看时,还是可以看到那捧心西子态的。今夏花和叶虽觉少了一些,而水面却暴露了出来,让我们欣赏那水中花影,仿佛姹娅欲笑哩。
【简析】
苏州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其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美就美在水景,而有池水的地方就有莲花。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叙写了在拙政园游览观莲的经过,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读来兴致盎然。
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1.第3段大致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请加以归纳。
⑴
2.说说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⑴是元代名士顾阿瑛“玉山佳处”的遗址。( )
⑵曾有“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之句,表示遗憾。( )
3.文中引用卢彬士先生的诗句作用是 。
4.“山下一泓池水,有锦鳞往来游泳。”句中“锦鳞”指 ,这里用了 的修辞手法。
5.作者对远香堂的莲花作了哪些方面的介绍?
答案参考
1.⑴远香堂莲花的来历。⑵对远香堂莲花的描绘。2.⑴表示特定称谓⑵表示引用3.是为了表明花头低垂着,使人不易窥见花蕊。4.鱼;借代 5.作者介绍了远香堂莲花的由来、花色、花瓣、花蕊等方面的内容。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http://s9/bmiddle/c58d7355te0f8c7ea4e58&690
台北市的一家酒店里,一批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我一听,心里一动,立刻说:“我们那边最喜欢唱的台湾歌曲是《高山青》。”这首歌在大陆曾风靡一时,至今仍在传唱。于是,宴席上便轻轻回荡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这倒不尽然是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这种小火车我们只有在祖国东北的深山老林子里才能见到。不过,它经过了改装,变成了纯粹的旅游性小火车,颇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也是那样的牵引机,也是那样的咣当咣当声,它使我们觉得时空倒退,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不断爬高、上升,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山岚云气漫入车窗又溢出车厢而去。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那也是一个颇有古式风味的森林小火车站。售票和入站检票的方式都使人有一种瞬间感受——像是在另一个时代。这或许是台湾人搞旅游的一种独特方式,使人恍如隔世,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我自小练过脚板,如今抬腿一二十里也是寻常事。但是,陪同的台湾学者却不能都这样。加之一般车辆不让进山,这时便有人上来揽生意了。他们是山区的森林救护队,职责是救护在野林子里迷失的游客,现在却私下里搞“创收”。为躲避进山的门卫检查,让我们徒步穿过进口处,他们把车子停放在人所罕至的地方,然后,把我们送到深山更深处。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58米,胸径6.5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大就成了“精”,成了“神”。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简析:《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佳作,文章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给我们展示出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好风光;作者把思想情感融入景物的描绘中,表达了自己游览阿里山的真切感受。
1.游记散文多以游踪的变化展现景物画面,也就是“移步换景”。阅读游记散文,先要明确作者行踪。根据文中作者游览线路,说说课文重点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
2.游记的核心内容是景物描绘,感情是借景物来抒发的, “山间的曲径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一句,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征?试做简要分析。
3游记散文很大程度上在于景物描绘,但写景的目的又在于表达情感。理解作者情感,要从景物入手。作者以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现了阿里山的风光,怎样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除寓情于景外,游记散文中还往往把其他相关材料有机地融入文章中,以彰显主题,揭示情感。文章在开头和结尾,写到《大海啊,故乡》《高山青》,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深刻用意?
答案参考
1.该文从进山到下山,边行、边看、边写,行踪很清楚。先看游览线路:乘飞机从台北到嘉义,又乘小火车进山,到达阿里山站;然后到“深山更深处”,过姊妹潭,走山间曲径,最后看到千年“神木”。再看作者在哪些立足点重点描写了景物,显然“深山更深处”后,作者浓墨重彩,是景物的集中描写,这样问题也就不难回答了。文中重点描写的景物有深山水潭、原始森林、曲径青苔、木桧林海。
2.游记散文的景物描写,通常借助生动的修辞、丰富的想象、精当的词语等,把握景物特征,需要认真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大量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就这句话来说,“染”字用得很好,好像一支画笔,画出浓浓淡淡的绿色;三个排比的叠词,突出了青苔的特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些词语写出了青苔的生机,突显出山间曲径的沁凉宜人。
3.景物是情感的载体,理解作者的情感要和文中作者对景物描写所呈现的氛围结合起来;就景物所营造的氛围来说,有热烈、恬静、凄伤等。文中所描画的景物,把我们带入一个幽深、宁静、清凉、神奇的世界,其中作者的情感不言而喻。作者把阿里山写的美不胜收,融入了自己对美好山川的喜爱,从更高的角度来看,是作者对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理念的赞美。
4.这篇文章“以歌起兴、以歌作结”,浑然一体。开篇写台湾人喜欢唱《大海啊,故乡》,作者说大陆则喜欢唱《高山青》,结尾处“下山的路上”有人唱起《高山青》。这样描写,不仅只是结构的问题,而有深刻的用意。我们从开篇的“台北欢聚”和作者流注于阿里山景物描写的情感中,可以看出,两首歌曲象征了两岸人民心的融合,这篇文章更深刻之处在于表达了作者期盼统一的愿望。
太湖游记
钟敬文
http://s8/bmiddle/c58d7355t7ce5add96057&690
终于到了“湖山第一”的惠山了。登起云楼,楼虽不很高,但上下布置颇佳,不但可以纵目远眺,也很使人感到幽逸的情致。
天下第二泉,这是一个多么会耸动人听闻的名词。泉旁环以石,上有覆亭,近亭壁上有“天下第二泉”署额。另外有乾隆御制诗碑一方,矗立泉边。我不禁想起这位好武而且能文的满洲皇帝。他巡游江南,到处题诗制额,平添了许多古迹名胜,也是怪有趣味的事情。
为了路径的顺便,我们逛了一下锡山。山顶有龙光寺,寺后有塔。但我们因怕赶不及时刻回苏州,没有走到山顶便折回了。这样的匆匆,不知山灵笑我们否?
梅园,是无锡一个有力的名胜。当我们刚到园门时,我们的心是不期然地充满着希望与喜悦了。循名责实,可以晓得这个园里应该有着大规模的梅树。可惜来得太迟了,“万八千株芳不孤”的繁华,已变成了“绿叶成荫于满枝”!然而又何须斤斤然徒兴动其失时之感叹呢?
园里的桃梨及其它未识名的花卉,正纷繁地开展着红白蓝紫诸色花朵,继续着梅花装点春光的工作。走上招鹤亭,脑里即刻联想到孤山的放鹤亭。李君说,在西湖放了的鹤,从这里招了回来。我“幽默”一笑。至此,我紧张烦扰的心,益发豁然开朗了。口里非意识地念着昔年读过的“放鹤亭中一杯酒,楚山馨馨水鳞鳞”的诗句,与其说是清醒了悟,还不如说是沉醉忘形,更来得恰当些吧。
离去管社山麓,乘着小汽船渡登鼋头渚。渚在充山麓,以地形像鼋头得名。这时,桃花方盛开,远近数百步,红丽如铺霞缀锦,春意中人欲醉。渚上多奇石,突兀俯偃,形态千般。我们在那里徘徊顾望,四面湖波,远与天邻,太阳注射水面,银光朗映,如万顷玻璃,又如一郊晴雪。
我默然深思,忆起故乡汕埠—带的海岸,正与此相似。昔年在彼间教书,每当风的清朝,月的良夜,往往个人徒步海涯,听着脚下波浪的呼啸,凝神遥睇,意兴茫然,又复肃然。直等到远蜂云涛几变或月影已渐渐倾斜,才回到人声扰攘的校舍去。事情是几年前的了,但印象却还是这样强烈地保留着。
当我们从管社山麓坐上车子,将与湖光作别的时候,我的离怀是怎样比湖上的波澜还要泛滥啊。
1.这篇游记散文,依次写了有关太湖的哪些景观?
2.文中巧妙地制造一些“遗憾”,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文中有哪些遗憾?
3.未能在梅园看到满目梅花的诱人风光,但作者无半点“失时之感叹”,为什么?
4.“我的离怀是怎样比湖上的波澜还要泛滥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依次写了惠山、天下第二泉、锡山、梅园、管社山麓等风景名胜。2.逛锡山,没能到山顶龙光寺一游;游梅园,没有看到“万八千株芳不孤”的繁华。3.尽管过了时节,但梅园里百花锦簇的桃梨及其他未识名的花卉缤纷开放,梅花过后的梅园充满无限风光。4.作者由太湖的山川美景、历史人文,引发丰富的想象,又追忆徒步海涯的往事,内心激发的情感如同湖水波澜,写出自然风光对人心情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美好风光的依恋。
阅读《荷塘月色》节选,回答问题
http://s13/bmiddle/c58d7355te0f8c874455c&690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什么特点?(
A.翠绿欲滴
2.这一节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等修辞方法。
3.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答案参考:
1.C 2.叶―花―香―波
比喻、拟人3. B(并没有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