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过今年注定是与往年有所不同。一方面,今年是改革的开启之年,军队还要在2020年前完成裁军30万的员额,其中被裁军官中有很大的比例是要通过转业这种方式进行安置的,军转工作涉及的面尤广。另一方面,自媒体的蓬勃“生长”让更多人有了麦克风,各种群体竞相在互联网上表达诉求,则令相关的争论更趋广泛和激烈。
军转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退役军官安置模式,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切身利益,这一制度在实际运行中既有现实意义,也遇到各种矛盾问题,网上出现各类的声音是正常的。但有两种声音过于喧嚣而尖锐,应该引起关注。
其中一种声音则多来自开放性的网络社区,对军转制度进行贬低和否定,对退役军官表现出傲慢和排斥态度,认为军转制度给政府增加了负担,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甚至提议结束军转制度,把退役军官毫无保障的推向社会。
另一种声音经常来自一些非官方涉军的新媒体账号,他们喜欢把军转拔到另外一种高度,热衷抓住并放大个别对转业安置不太满意的案例,打着“维权”的标识进行炒作,以此来要挟国家和社会不计成本和代价进行退役军官安置,给人人都发“铁饭碗”。
这两种声音态度上截然相反,但共同的特点是偏激和情绪的“扩大化”。如果不顾理性而随声符合,其结果很可能会给退役军官群体甚至整支军队造成伤害和裂痕。
军转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传承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具有一些常人所不具备的优秀的品质。他们曾经为国防事业作出了奉献,所以当退出现役时,让他们有尊严的回归,这应当成为社会共识,也是各级政府应尽的义务。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地方政府的安置能力不是无限度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务员的职业素质较以往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对官员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和严格。客观来讲,并不是每一名退役军官都能适合政府部门重要岗位的需求,很多人较高期望也未必都能得到满足,“铁饭碗”的认知更是不符合时代。
要弥合愿望和现实之间的差别,需要当事方冷静的认知和正确的心态,也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与其沉溺在网络的世界里冷嘲热讽浪费时间,不如面对现实去提高素质创造未来。任正非、王健林这样有军人经历的成功人士应该值得借鉴。社会和政府也应该努力去创造更多元的机会并加大服务力度,传递出正确的信心,维护公平正义,让退役或面临退役的军官们少一些不必要的焦虑。
社会舆论更应该凝聚这种共识,而不是鼓噪着向反的方面。个体的困难无疑无疑不可避免,表达诉求和困难当然可以理解,但这不是任何群体制造伤痕、割裂社会、影响军心的理由。毕竟,社会和军队都能稳健的发展前进,才为解决更多个体的困难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