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17-06-16 15:50:08)
标签:
教育 |
西安市高陵区城关小学
作文是小学生最难学的知识,特别是对于三年级刚起步学写作的学生显得更难。升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一定的遣词造句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又是很低级,很初步,甚至是很朦胧的,如何有效地开展和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教给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1、从学生喜欢的事物人手,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孩子们又很强的好奇心强,对很多事物感兴趣。平时让他们从喜欢的事物中观察,他们往往会瞪大一双好奇的眼睛,效果容易事半功倍。在指导写生活中发现的想象之前,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比如说,鱼为什么睁着眼睛睡觉,学生们回家先做观察,再通过问家长、查找资料寻求问题的答案,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这样在讲作文的写作时,孩子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学生也不觉得写作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2、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一首动听的歌曲;一幅生动的图画;一件精致的艺术品;一段精彩的画面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为了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必要时可以请学生把各种玩具带到课堂上来,让同学们仔细观察,通过亲眼目睹,这样观察所得一定是深刻的,写出文章一定是真实的。再比如写水果时,可以请学生把各种水果带到课堂上来,让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说一说,这样的观察出来的作品是有内容的。教学《翠鸟》一课时,要求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课堂上,一只麻雀的误入成了我知道写作的素材,就这只小鸟的外形让孩子们练笔,学生们观察地很仔细,讨论的和激烈,因此本次的片段描写叫成功。正是因为同学们有了深入的观察,才有着这么深刻的语言描绘。观察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内,应随时随地的去观察,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亲自去观察,新自去体验,这样的观察所得印象会更加深刻,观察更加具体,感受更深,这样学生的习作也在观察中不断提高。
(二)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学生有兴趣观察,同时也明确了观察目的,但因缺少相应观察知识经验,观察往往不可能得到全面而正确的认识,所以教给学生观察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1、观察要有明确的目标
观察目的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观察效果,因此,观察之前教师要精心考虑,周密设计,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观察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学习,明确了观察的目的,观察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本质。如观察动物,就要明确观察的外形,生活习性等特点;观察人物,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各方面特点;观察活动,就要观察整个活动的过程,开头、经过、结果;观察景物,需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总之,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提出不同的观察目标。例如写作关于春天的习作时,要求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景物中,能找出春天与冬天的不同之处,找一找春天的景物有什么变化,春天天给人们带来了什么,通过观察感受到春天的色彩。
2、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观察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顺序法。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可以使观察程序清楚,作文条理清楚。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逻辑思维能力又不占主导地位,观察时容易把顺序混淆的毛病,这样写出的文章也是杂乱无章。在观察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采用不同的观察顺序。按事物的发展观察,主要观察事物的活动情况,顺着时间的先后顺序观察事物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按事物处的空间位置观察,可收上到下,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等不同的角度,按一定的空间顺序进行,按事物的特点观察,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
(2)分类法。根据不同类型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这样既可培养学生抓住不同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能力,又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如对于植物,主要观察它的根、茎、叶、花、果;对于动物,主要观察它的生活习性,样子;对于人则主要观察外貌、行动、语言等。
(3)比较法。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时,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异同的能力。例如观察力,教师可让学生留心小孩,中年人的异同,就会发现小孩天真活泼,中年人稳重成熟。
(三)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作者的观察特点
茅盾先生曾说过:“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学生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要以模仿为阶段。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和本能,是任何正常人都存在的心理现象。没有今日的模仿就没有明天的创新。选入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许多课文是通过作者对事物的仔细观察写成的,是学生很好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特点,领会作者为什么能把文章写得“栩栩如生”、“真实具体”。如教材有一篇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生动地写出了杨梅生长的整个过程。我们在教学时注意点拨,学生就能打开思路,真切地领会到作者观察特点,为今后自己观察事物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