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困生个案分析(三)

(2014-05-19 22:53:51)
标签:

教育

学困生个案分析(三)

高陵县城关小学     王维

一、学困生基本情况

1、基本信息:高贯宽,性别:男,年龄:12岁。

2、成长信息:经历:在学校附近租房,由母亲照顾起居,父亲长期在外地打工,假期里也难得见父亲一面。

心理特点:性格倔强,个性刚强,自尊心强,逆反心理也严重,爱和老师顶嘴,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一副不服气的样子。

3、平时的表现: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学习的兴趣总提不高。不高兴做的事很容易表现出抵触情绪。能协助老师组织学校里的活动。喜欢事业上有成就的人。

4、家长的期望:提高学习成绩,加强自控能力。

三、学困的成因

1、家庭教育环境: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庭条件一般,而且家里有两个孩子,他是老小,外加父亲难得与孩子经常面对面进行沟通,亲情缺失,造成孩子自控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好,上课经常开小差,从而难以跟上班级的教学进程。

2、学生本人性格根源:不清楚自身的角色和责任,缺乏自制力,有点网瘾,不知为何而学,再加上自信、勇气、毅力、主动等不够,面对学习压力不知如何排解,造成对学习的逃避,成绩自然一落千丈。

四、转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1、探寻家庭环境教育问题的根源:通过与学生本人及母亲的沟通,了解到该生的家庭现状与家长的期望值,解开了学生个人学业及家庭教育问题的症结,并与家长经常联系。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请家长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成长环境。

2、缔结信赖,唤起希望:该生比较讲义气,人缘也好,对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一些闪光点,总是在适当的场合给予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当他犯错误时,并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改正。这样逐渐缓解了紧张的师生关系。

3、挖掘潜质,激励行动:通过在课堂上及时关注他的学习状态,在课后多交流,并请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帮助他等手段,启发该生面对问题正面接受,启迪他发现并认可自身的潜能。

4、性格培养:通过要求孩子预习、复习,按时完成作业,培养他自制、尽责的性格;通过鼓励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他勇敢、主动的性格;通过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的结合,诱发他的好奇心,激发他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不断鼓励与沟通,培养他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性格……,从根源上使学生具备改进的意愿和动力。

五、转化效果

刚开始沟通时该生仍是我行我素,上课时仍然是“两耳不闻讲课声”,基本不预习新课,更不用谈复习。在单元测验中,仍是见难不做。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和爱心的力量,上课有时能集中注意力,试卷也能基本完成,偶尔还能主动回答问题,逐步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在近期测验中相对前段有了质的飞跃。

六、转化中出现的反复及对策

该生在沟通的前一个月中表现确实不错,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并且别的学科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尽管如此,在他面前我尽量不提“退步”字眼,淡化了他的学习压力,并单独跟他交流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让他放下心中的负担,不浪费父母的血汗钱。

七、转化体会

1、学困生的性格教育: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与其性格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自私、懒散、嫉妒、浮躁、苛刻、厌学等倾向,这些都与其性格品质中缺乏责任感、进取心、宽容等有关。而家长作为第一教育者的角色往往也很不成功,要么包办代替,要么放任自流,要么简单粗暴……,所有这些都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非常不利。指导家长选择好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使他们在性格、处事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业进步。

2、在生活方面,从学困生的饮食、起居、穿着等方面多加关心、照顾,给他以亲情,使他享受其他同学一样的温暖和幸福。在学习方面,耐心、细致地辅导,及时纠正常犯的错误,逐步达到独立、全面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

3、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父母一味地代替孩子去思维,给他们的只能是伤害,负担和禁锢。可在星期双休日,联系学困生的父母,让他们督促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从中不仅能与父母面对面进行沟通,而且还体会到了平时父母做事辛苦,从根本上愿意主动承担责任,减轻父母的负担,加强勤奋好学的动力。

4、为降低反弹率,需要及时调整沟通策略,并进行循环强化训练,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