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个风流:禅宗那些风流艳诗
标签:
佛学 |
分类: 禅宗 |
http://s4/mw690/003CgG2tzy6NyaUTqEjb3&690
无心到处禅
佳人睡起懒梳头,把得金钗插便休。
大抵还她肌骨好,不涂红粉也风流。
品析:现在一些追星族,看见明星们的风采,常常追相效仿。不知明星们多是“天生丽质”,自己反成了“东施效颦”了。真正的美人,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禅宗也是如此,明心见性以后,一切都不过“如此”而已,无须在理论上、语言上再加修饰了。所以竖个指头也好、棒也好、喝也好,都属“不涂红粉也风流”一类,因为自己绝对相信自己是“肌骨好”的。由于这种自信,禅宗到了宋代,相当多的禅师爱用艳情诗来表达禅意,从而使之在传统的山水诗、田园诗的清冷中,透出了一股温馨的生活气息,别有一派生机。
二八佳人嫁未酬,每凭媒妁善搜求。
一从嫁却潘郎后,便解人前不识羞。
品析:艳诗入禅,是宋代以来较为常用的偈颂。你看,这位十六岁的小姐还未出嫁时,成天被关在闺房里不见天日,只能靠媒婆去为她八方打听,物色对象。但一当嫁人之后,便可八方串门,东家长、西家短,男女之事,生儿育女之事也不知避讳,更不用说“羞”字了。真是嫁人前后判若两人。参禅也是如此。悟前千辛万苦,孜孜追求,悟后结果“原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元代高峰原妙语)禅、悟到是怎么回事呢?这只有见道的禅师们自己心里才知道的了。
http://s10/mw690/003CgG2tzy6Nyg3xU5b49&690
日暖佳人刺绣迟,紫荆枝上啭黄鹂。
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品析:这又是一首入禅的艳诗,春暮日暖,那位佳人绣花的“频率”越来越慢。她在听,或在看,那紫荆树上啼声婉啭的黄鹂,或黄鹂婉转的啼声。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春将尽,女将嫁,这个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说不清楚,因为画面在“停针不语时”凝固了。鲁祖面壁与停针不语是同是异呢?南叟茂是南宋禅师石溪星月禅师弟子。
http://s7/mw690/003CgG2tzy6Nyg1wGjQ86&690
冰雪佳人貌最奇,常将玉笛向人吹。
曲中无限花心动,独许东君第一枝。
http://s16/mw690/003CgG2tzy6Nyg7UW4vaf&690
投机偈
金鸭香销锦绣围,笙歌场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品析:对这首见道诗,一般喜爱禅宗的人都比较熟悉,以艳诗入禅,这里虽谈不上肇始,但却因之而风行。
“金鸭香销锦绣围,笙歌场里醉扶归。”这哪里是寺院僧人所为,纯是豪家公子哥儿们的行径。“金鸭”为一种鸭形的香炉,用铜铸成,“锦绣围”与“金鸭”一样,都为富家闺中之物。“笙歌场里醉扶归”,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卡拉OK厅、夜总会中玩得醉醺醺的,被人扶着归家。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少年儿女间的“风流事”,谁敢公诸于世,让人谈论。当然,如今电影电视,特别是西方的早把这种“风流事”公之于大庭广众之下了。但那毕竟是电影、电视。稍知羞耻之人,对这“风流事”绝对是秘而不宣,不敢启口的。不过只有一个人知道,就是与他共同“风流”的那位“佳人”。
丫鬟女子画娥眉,鸾镜台前语似痴。
自说玉颜难比并,却来架前著罗衣。
品析:唐代马祖病重时,寺庙的院主来请安,并探询“尊候如何?”马祖回答说:“日面佛、月面佛。”日面佛寿万劫,月面佛寿一日。这是什么意思呢?当时许多人都解不开这个谜。法演禅师这首偈颂,生动地道出了其中的韵味。宋代以来,以“艳诗”入禅已成风气,法演禅师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丫鬟女子画娥眉,鸾镜台前语似痴。”你看,这位少女对着镜子梳妆打扮,顾影自怜,嘴里含含糊糊,不知她说了些什么,总之是自我陶醉了。
“自说玉颜难比并,却来架前著罗衣。”女人爱美乃天性,谁都希望自己是天下第一的美人——僧人们修行,与少女们化妆打扮不是一回事吗?成佛就是世界最美的人了。少女们打扮是为了美,僧人们修行是为了成佛,这个心理彼此一样,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一番“语似痴”的诚信,如何能进入下一步呢?这里可以看到法演禅师的慧眼和手段。
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而且是我们这个“心”的功能之一。若把这个“心”放在时间的连续性中,就是“日面佛”;放在时间的间断性中,就是“月面佛”。这实际上是佛教对生灭法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摘自: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冯学成先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