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博博文是本人原创,图片上的藏品是本人私藏。请勿擅用博文和图片)
汪野亭的两幅瓷板画“南溪访友”,“湖山清晓”,每幅长46Cm,高39.5Cm。配以老红酸枝木为框及背板。老精铜挂钩。包浆老旧莹润,瓷面呈蛤蜊光泽。
两幅瓷板画主题鲜明,远山近水,山水相连,翠峰烟云,路转溪桥。高人雅士,
杖藜芒屩,策驴寻幽,携琴访友,仙风道骨,高古脱俗。画面于清晰典雅之上似有一层淡淡的紫色,看上去柔和清雅,层次丰富,韵味盎然…
资料载:汪野亭名汪平,是民国时代景德镇著名的绘瓷大家,珠山八友的核心成员。其弟子及子女多是当今绘瓷名家。
汪野亭的作品早、中、晚期风格各异,特点突出。早期作品追随程门、金品卿等浅绛彩名家技法,采用“洋彩”画瓷,并逐渐摸索粉彩色料的调配以及使用方法,开创了用线细密,具浅绛彩风格的早期粉彩山水画;中期作品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洒脱;晚年作品用线粗犷,色彩明快,极显苍古与奔放之势。日前仿汪野亭作品,以其中晚期风格为多。汪野亭瓷板画鉴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汪氏山水画构图,以通景法为多。构思完整,布局讲究,画面多是翠峰烟云,路转溪桥,景点连接安排合理,意境别开生面,这种山水通景画法形式,被后继者广为采用。而模仿品首先是在依形布局上僵硬。因为通景画法的布局,要根据器型转折面的变化而变化,主景与配景的搭配穿插十分讲究,模仿者在认识理解上多有偏差,操作能力上也难以达到汪氏水平。
二是汪氏画山石多用折带皴,用线如折弯的带子,横折层叠构成水边岩石的特有结构,并且渗入斧劈皴的擦笔技巧,主次分明,皴、擦、点、染,形质俱佳,深浓浅淡,湿润华滋,具备石质的重量感。
三是汪氏作品之画面,总是林木葱茏,参差错落,层层密密。其树木画法虽然都出于中国画之传统,但他不曾用夹叶法画树,其点叶之法以圆点、“介”字点、“个”字点为多,聚散疏密,笔迹磊落,呈现出汪氏特有的清丽娟秀。而有些模仿品以夹叶法画树,并将汪氏不曾有的一些中国画传统画法,套用在汪氏的画中,张冠李戴。
四是汪氏山水画画上,一般都配有杖藜芒屩、策驴寻幽、携琴访友的小人物,他都是以墨夹色,以色合墨之笔率意点画,人物概括,高古脱俗,画面动静相生,别有一番意趣。而模仿品总是刻意添加,勾描仔细,僵硬死板,败笔很多。
在陶瓷绘画史上,花鸟、图案采用通景法较多,而山水画大多都是在图案开光的小面积上作画。汪野亭的山水画采取山水相连、云雾飘逸等巧妙的连接处理,形成360度的完整构图,没有勉强的连接痕迹。“通景山水”自问世至今,已跨越近一个世纪,在景德镇一直为同仁们所沿用。
汪野亭粉彩工艺的成就,还表现于他致力于墨彩山水的工艺变革。传统的墨彩山水,一般用“艳墨”作画,汪野亭另辟蹊径,选用珠明料作画,再加盖雪白。可工细、可奔放、可纯以线描、可多种皴法并用、可染擦浓淡,随心所欲。烧成后,乃见一层淡雅的紫色保护着画面,使画面特别柔和清雅,层次丰富,韵味盎然。他用此新法绘制的墨彩瓷板画《江山胜景图》,在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以独树一帜的新技法获奖。
http://s3/mw690/c583e66dte07b4c475c12&690
http://s14/mw690/c583e66dte07b4c8bb31d&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