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颐和园之玉澜堂(10)(待续)

(2015-03-20 23:20:07)
标签:

文化

        颐和园之玉澜堂(10)(待续)

一、宜芸馆

“宜芸馆”是玉澜堂整组建筑的第二进院落。(看第一节的《图一》)它又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院落。包括:宜云门、正殿宜芸馆、东配殿-道存斋、西配殿-近西轩,以及宜芸馆后院。

《颐和园之玉澜堂》从第一节说到现在,已经讲过九节了。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第一节的《图一》

         下图是《第一节》中的《图一》http://s10/mw690/003Cf2AHzy6QR1t0BAd49&690
我们回忆一下第一节《图一》:

1、白框内是玉澜堂整组建筑,它是由两进院落,以及庭院和后院组成。玉澜堂前院是玉澜堂的第一进院落,“玉澜堂后院”是玉澜堂的第二进院落。

2、“玉澜堂后院”是相对“玉澜堂前院”而言。今天讲的这一节是“宜芸馆”。相对宜芸馆而言这个院落又是宜芸馆的前院,因为宜芸馆还有个后院。(大家一看图就明白了)在下面的讲述中,我们就对“玉澜堂后院”这个院落,改用“宜芸馆前院”这个叫法。请各位看官注意。当下文中提到“宜芸馆前院”时,说的就是“玉澜堂后院”;玉澜堂这组建筑的第二进院落。

我们再回忆一下第二节《图一》

玉澜堂这组建筑一共有多少门,数量和位置

           下图是第二节《图一》http://s11/mw690/003Cf2AHzy6QR1FHuwa9a&690

 

回忆完了,我们继续说宜芸馆

二、此馆,为何么叫“宜芸”

乾隆帝说:“宜芸实际为芸编”。“芸编”是书籍的意思。乾隆帝是说,我之所以给此馆起名叫“宜芸”,是因为宜芸馆实际是为了藏书用的。宜,乃事也,芸,是一种草。此草有香气,称为“芸香”。古时人们藏书多用芸香驱蠹虫。久而久之人们就管书籍叫“芸编”。这就是此馆为何叫“宜芸”。

三、宜芸馆前院,是个标准“三合院”

在光绪时期,“宜芸馆”是光绪皇帝的隆裕皇后的寝宫。这是一个标准的老北京的三合院。由正殿宜芸馆、西配殿近西轩、东配殿道存斋组成。宜芸馆的大门是一座城门,它像老北京四合院一样,垂花门以里是内宅。玉澜堂是正寝,宜芸馆是內寝。

下《图一》宜芸馆前院是一个标准的三合院http://s6/mw690/003Cf2AHzy6QR1M0K8Z05&690

 

    1、正殿宜芸馆的建筑格局:

正殿宜芸馆初建于乾隆十五年。硬山顶,面阔五间,后抱厦3间。前后开门。前门(20),开在宜芸馆前院,后门(22)开在宜芸馆后院。(看第二节中的《图一》)

           下《图二》正殿宜芸馆http://s6/mw690/003Cf2AHzy6QR1OkKWN95&690

 

        下《图三》正殿宜芸馆后抱厦三间http://s9/mw690/003Cf2AHzy6QR1QioD6a8&690

 

上《图三》是正殿宜芸馆后抱厦三间,中间那道门是正殿宜芸馆后门。这张照片是在宜芸馆后院,由北向南照的。

2、宜芸馆前院和后院的门

“正殿宜芸馆”东西两侧有通向“宜芸馆后院”的通道。(21)和(21B)还有东西角门(19)和(19B)(参看第二节《图一》)

 

                                           下《图四》前院,东侧通道门和东侧角门http://s11/mw690/003Cf2AHzy6QR1SVVvI4a&690

 

    东侧通道门(21B)和东侧角门一般情况下是不开的,只有当重大节日,有人多时才开。

     下《图五》后院,东侧通道门和东侧角门http://s9/mw690/003Cf2AHzy6QR1Vhy5if8&690

 

    东侧通道门(21B)是前院和后院的通道;东侧角门(19)正对着宜芸馆后院东侧门。出东侧门可到大戏楼。

         下《图六》前院,西侧通道门和西侧角门http://s13/mw690/003Cf2AHzy6QR1Xm7WA6c&690

 

    西侧通道门(21)是前后院的通道,西侧角门(19B)对面的通向乐寿堂的回廊门。这两个门都是常年打开的。

         下《图七》后院,西侧通道门和西侧角门http://s1/mw690/003Cf2AHzy6QR21qhzi10&690

 

3、梧桐树和玉兰树:

宜芸馆前院内种有四棵树,在靠近正殿宜芸馆一侧是两颗梧桐树。(看上面《图一》)皇帝乃真龙天子;凤凰是百鸟之王。皇帝是龙,皇后是凤。古有凤凰非梧桐不栖之说。所以在皇后的寝宫里种梧桐树,说明这是凤凰的居所。

靠近宜云门一侧种有两颗玉兰树。因为乾隆母后喜欢玉兰,当年还从南方移植来不少。所以在宜芸馆和乐寿堂等地都有玉兰树。

    4、乾隆真迹石刻:

在宜芸馆前院中,一进宜云门,抄手回廊东西两侧的廊壁上,各镶嵌着5块石刻,共十块。均是乾隆帝临摹的各家法帖。原藏于“惠山园”即今天的“谐趣园”。重建后移于此。

         下《图八》东侧廊壁石刻5http://s14/mw690/003Cf2AHzy6QR261L9r5d&690

 

         下《图九》西侧廊壁石刻5http://s1/mw690/003Cf2AHzy6QR27QIfu40&690

 

三、宜云门:(14

    宜云门是宜芸馆的正门,是玉澜堂这组建筑的二门。建筑形式是“双卷棚式垂花门”。

        下《图十》双卷棚式垂花门http://s11/mw690/003Cf2AHzy6QR2aDwGm2a&690

 

    1、垂花门:

垂花门,是一种非常漂亮的门楼。它的抱头梁前端穿过前檐柱向外悬挑,在悬挑的梁头下有一根柱头上雕有精美图案的垂柱,象倒垂的莲花,因此而得名。

2、在民间垂花门只能做二门:

在老北京传统建筑中,垂花门一般不能做院落的大门,它只能出现在两进院落的中间,起分割内、外宅的作用。俗称“二门”。

3、在园林艺术中,垂花门也可以做大门:

在颐和园里,仅此垂花门是符合老北京四合院的建筑格局。其他十几座垂花门,在园林艺术中完全忽略了“二门”的概念,只注重了装饰性和美观性,而做了庭院的大门。向前面我讲过的“益寿堂”垂花门。

4、垂花门障景屏门:

垂花门有两层门。除前面的大门外,在垂花门的两个后檐柱之间还建有一道门,称为“屏门”。屏门的作用主要是遮挡外人的视线,使之不能对院内的情况和景色一览无余,起到障景的作用。

 

    下《图十一》双卷棚式垂花门及屏门http://s9/mw690/003Cf2AHzy6QR2dsm1ya8&690

 

    5、宜云门匾额:

 

     下《图十二》宜云门外悬匾“宜云门”乃光绪手书     http://s5/mw690/003Cf2AHzy6QR2g7gGM64&690

 

 宜芸馆后院虽然不大,它却像个交通枢纽站。向北可上万寿山、向东可去大戏楼、向西可去乐寿堂。这张片是在宜芸馆后院由东南方向向西北方向拍照的,(关于宜芸馆后院,后面还单有一节详细介绍)

 

 五、正殿宜芸馆匾额楹联:

     1、匾额:

  下《图十三》宜芸馆门楣下悬匾“宜芸馆”乃光绪手书http://s16/mw690/003Cf2AHzy6QR2oVucT4f&690

 

    2、楹联:

下《图十四》宜芸馆门外楹联

                                               http://s11/mw690/003Cf2AHzy6QR2rAWGCca&690                http://s12/mw690/003Cf2AHzy6QR2BWunxab&690
      
 
                                     隔簾花气静闻香            绕砌苔痕初染碧

砌:石阶。绕砌:围绕石阶。

苔痕:借用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

碧:绿色。帘:障景用的珠帘

此联的意境:

此联写“春”,字里行间春意盎然,却无一个春字,妙!写景,没有写冰雪融化,大雁归来;也不写河边垂柳细叶萌发。而是落笔于房前屋后,自然朴实,更贴近生活。

坐在窗前宁神看书,不经意间发现台阶周围的青苔绿了。一个“初”字用的奇了。初,是刚刚开始,刚刚开始在干什么呢?啊!是给苔痕慢慢的染上绿色。一个“染”字用的决了,“染”不但其本身是一个动作,还引申出,是谁给苔痕染上绿色的呢?啊!是春风,是春日里的暖阳呀!

    隔簾花气静闻香,是迎合前一句,春天来了,就要百花争艳了。可苔痕还在慢慢的变绿的时候,大概离闻到花香还要有一定时日。所以,联中写的花,指的不是院子里的花,而是竹帘上雕的花。在这里,主人用了美好的想象:芳香沁人。所以主人在这没有写“花香”,而是写“花气”,花气是想象的气味。是借雕花竹帘上的花,联想出来的花香气味。主人安坐在雕花的竹帘下,静静的看书,偶一抬头隔着雕花的竹帘向屋外一瞥,眼睛的雕花恰似春花烂漫,自然感觉似有暗香盈袖。“静”字用的妙,要宁心静气,才能感觉花气芬芳。“闻”字更妙。闻,在这里不只是嗅觉,更多的是听觉。用以往听到的花的见闻,静静的品味春天,就会有花香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