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之夕佳楼(下)

标签:
文化 |
三、趣谈夕佳楼
1、乾隆为何在此修建“夕佳楼”呢?
清漪园是乾隆皇帝亲自设计的一座园林,处处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为了达到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惜一切代价。最显著的例子:九层的延寿塔已建到第八层,眼看就要完工的时候,乾隆下旨拆掉,改建佛香阁。(这件事后面我还要说,在这就不说了。)所以颐和园中的每一处建筑都是经过周密考究,精心布局,可以说,缺一处建筑会使满园失色,多一处建筑会画蛇添足。就像今天,我说的夕佳楼,就是这样。在玉澜堂和宜芸馆一线,一定要有这样一个小二层楼,整个建筑布局才完美,否则就黯然失色。下面两张图,一张有,一张没有夕佳楼,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这张图是现在的实际画面,高低错落有致,左边近西轩,右边藕香榭,中间是凸起的二层小楼-夕佳楼。画面平衡、对称,显得活波生动。有了夕佳楼,给人直观的感觉,近西轩和藕香榭是两个部分,由夕佳楼分开。http://s10/mw690/003Cf2AHzy6NV0fi6OR89&690
http://s1/mw690/003Cf2AHzy6NV0Q1pba10&690
http://s13/mw690/003Cf2AHzy6NV0UFrnC1c&690
http://s13/mw690/003Cf2AHzy6NV10HIxS2c&690
当然,近西轩和藕香榭都是一层的建筑,如果能再登高一层看湖光山色,不是更好吗。所以建了二层的夕佳楼。这样说,也无可厚非。
另外,在清漪园时期,宜芸馆是乾隆藏书的地方,玉澜堂是乾隆看书、习字的地方。当他看书看累了,在屋里坐烦了,想要到外面小息一会儿,去哪呢?出宜芸馆后门就是万寿山,休息一会儿,总不能去爬山吧。不走后面,走前面,走出玉澜门,是能看到知春亭和昆明湖。可随便小息一下还要銮驾同行,累赘。如果能在院子里小息一会儿,又能领略湖光山色,岂不美哉!于是乾隆想到,这个过院的西墙外不就是昆明湖吗?打开西墙,建一个观景楼,赏景喝茶,或把酒临风,了解一时困乏之意,岂不乐乎。于是一个卷棚硬山顶的二层观景小楼就在此建成了,这就是夕佳楼。
但我个人觉的,为了追求造园艺术的完美,照顾全局,左右平衡,高低错落有致,才是建夕佳楼的主要原因。
2、乾隆皇帝为什么特别钟爱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楼呢?
在这个观景小楼还没盖好的时候,乾隆就为它取名叫“夕佳楼”。 “夕佳”二字取自于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取名以后,乾隆还为“夕佳楼”赋诗一首:“山气横窗水气浮,揣称名署夕佳楼。漫云津逮陶彭泽,还觉当前胜一筹”。乾隆在诗中说,我揣摩着,在夕佳楼看湖光山色,比陶渊明的诗意还要美好。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对此楼情有独钟。
那乾隆为什么,如此钟爱这个观景小楼呢?我想,玉澜堂也好,宜芸馆也罢,都是面阔五间,后抱厦三间,进深足有7-8米,窗户前面还有一米宽的回廊。屋里能进去多少阳光,可想而知了。看书困倦了,想抬头往屋外看看,透过花窗格子,隔着前出廊,看到的是一小块模模糊糊的院落。谁要是在这样的屋子里呆上几个小时,不憋得慌才怪呢。相比之下,这观景楼,虽然小,且简陋,可风它光无限。站在小楼东侧,凭栏而望,北边是宜芸馆的院落,南边是玉澜堂的院落,两个院落,远处是大戏楼。站在小楼西侧,凭栏而望,连绵的西山,玉泉的高塔,如带的西堤、北边的长廊、万寿山、佛香阁、一览无余;南边的知春亭、廓如亭、十七孔桥、南湖岛,整个昆明湖尽收眼底。这样的好地方乾隆能不情有独钟吗?
3、乾隆为什么从来没有在夕佳楼看过夕阳美景呢?
乾隆这样钟爱“夕佳楼”,可他一生却从来都没有在夕佳楼看过昆明湖的夕阳美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要信守自己诺言。
这就怪了,好莫秧的,乾隆为什么要出此诺言呢?这还得从乾隆建造清漪园说起。在乾隆还没修造清漪园之前,他的祖、父辈,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园林建设。在北京的西北郊陆续修建了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圆明园,四座皇家园林。乾隆即位以后,将雍正帝扩建的圆明园二十四景,又扩建为四十景。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初步完成了“圆明园四十景”的扩建工程之后,写了一篇《圆明园后记》,文中把圆明园誉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就在这篇文章中,乾隆还昭告天下,由于修建圆明园人力物力消耗巨大,此次往后不在修建皇家园林,以示帝王勤俭爱民之心。同时也告诫后世子孙,也应该满足于已有的园林了,不要再耗费民力另建新的园林了。当年这篇宏文颁布之后引来一片喝彩之声,朝野上下无不称颂皇上圣明,体恤民力。
可是仅仅过去六年,乾隆十五年,既1750年,大规模的清漪园建设又开始了。皇帝乃金口玉言,怎么可以出尔反尔呢?一时间又招来朝野上下一片议论。
在朝野的议论声中,乾隆知道自己错了。他在“万寿山清漪园记”中说:“…与我初言有所背,则不能不愧于心。” 意思是说,我违背了自己的诺言,问心有愧啊!接着又说:“吾过,而终不能不言者”“予虽不言能免天下之言之乎?”意思是说,我有错,也不能不说呀,就算我不说,也不能保证天下人都不说呀!于是他开始为自己的出尔反尔找借口,他说:“盖湖之成以治水,山之名以临湖,既具湖山之胜,概能无亭台楼榭之点缀?”他的意思是说,我疏浚西湖,是为了兴水利,保证京畿、漕运和御园的用水;我改西湖为昆明湖,是效仿汉武帝,操练水师;我改瓮山为万寿山,是为了给母亲祝寿。等工程竣工以后发现,湖也治好了,山也建成了,这里的湖光山色太美了,这样美丽的景色怎么能没有亭台楼榭的点缀呢?所以忍不住就在这里建了一些楼阁殿宇。乾隆自己也知道,这样的解释太过牵强。接着他说:我建造清漪园可没花国库里的钱,是用我小金库里的钱。殿堂楼宇的装饰也力求朴实简洁,不肯花老百姓太多的钱。原文如是说:“而出内帑给雇直敦朴素祛藻饰”“不肯舍此重费民力建园囿矣。”。这不伦不类的解释,乾隆自己也觉得有点滑稽,于是他开始自嘲:“今之清漪园非重建乎?非食言乎?”。意思是说,难道今天清漪园的建设,不是又在建造园林吗?难道不是食言吗?当然是食言了!又云:“虽云治水谁其信之?”意思是说,我说疏浚西湖是为了治水,顺便而造园,可是又有谁能够相信呢?一些不着边际的解释之后,乾隆帝毕竟还是承认了,自己违背了不再建造园林的诺言。他说:“自失园虽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犹初志也。或亦有以谅予矣。”他的意思是说,由于我的过失,清漪园建成了,所以我要自己处罚自己。怎么处罚呢?“我早上来清漪园,中午就回去,不在清漪园过夜。”意思是,我不在清漪园享受美景,这样或许大家可以谅解我了吧。
这就是乾隆为什么要许要下不在清漪园过夜的诺言。不走清漪园过夜也就无法享受“夕佳楼”的晚霞美景啦。
其实,对于皇帝来讲,这又算得了什么惩罚呢!远的不说,避暑山庄就有夕佳楼,他又何必非要在清漪园的夕佳楼看晚霞呢。不过像乾隆这样能知错认错的皇帝,也算是一个开明的皇帝吧。
注:此段中的红字是乾隆“万寿山清漪园记”中的原文。
有关夕佳楼和乾隆的一些趣事就说到这儿,下面我说说夕佳楼的对联。夕佳楼东西两侧共有四幅对联。
夕佳楼东面,夕佳楼匾额下的两幅对联。二楼一幅,一楼一幅。看下图:
1、
(1)楼上一副对联:
http://s8/mw690/003Cf2AHzy6NV198Gj537&690上
联:隔夜晚莺藏谷口;
此幅对联的大概意思是:
上联:夕阳之中黄莺把硕大荷叶当作洞穴,藏身其中;
此联借用陆游
《题斋壁》。诗:“隔叶晚莺啼谷口,唼花鶵鸭聚塘坳。”,仅改了一字。将“啼”改为“藏”
此联的寓意为:
上联:锦缎上绣出了明媚的春光,绚丽的花朵象征着富贵;
下联:瓷器上描绘出了高节的竹子宁静的神采象征着平安。
对联中谐音“花富贵”“竹平安”是年华富贵祝平安
2、夕佳楼西侧,丹楼映日匾额下的两幅对联。二楼一幅,一楼一幅,看下图
阊阖风即西风,夕佳楼这幅对联意为“
上联:寒冽的西风还吹着,但春天已早早来到了;
下联:月亮照耀着这如同蓬莱仙境的地方,不肯落在山后,给人们留下了更长的观赏的时间。
此联的意境为:
上联:雨后的湖水澄澈、平静如同洁白的绸子,铺在神似的田间道路上。
下联:然而劲风吹过,浪峰千座,犹如大海的波涛。
此联取自杜枚 《长安杂题长句》:“雨晴九陌铺江练,岚嫩千峰叠海涛。”一字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