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到底讲什么——书谱大意及重点理论解析
吴周剑
也许很多学习《书谱》的朋友都存在这个问题,一本《书谱》写了好几年了,可是挑出来一段文字,只知道如何临写,却不知道具体什么意思,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书谱》号称词翰双绝,是理论和实际的完美统一。我们如果只学到了笔墨的一面,却忽视了它作为书论本身的千古绝唱,那么可以说对《书谱》的理解是不够深刻的。所以我通过自己的学习总结,与大家分享我对《书谱》理论方面的理解,希望与大家共同交流提高。
首先,我们应该能够通篇翻译《书谱》。这方面的资料网上比较多,很容易找到,比如我找到一篇张忠田先生校编的《孙过庭(书谱)古今对照版》就很不错,虽然有少量翻译上的缺陷,总体上还是能较好的表达文章的意思,而且左右为古今对照,学习起来很方便。这样大概通篇翻译学习之后,有兴趣的还可以学习一下书谱的一些注释的文章,比如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书谱》字帖本身就带有重点词、句注释,还有董家鸿女士的硕士论文《书谱疏解》都是这方面的好材料。这样学习以后再归纳书中的相关观点,以此为基础对于阅读研究其他的相关研究文献文章和实际临写都是大有裨益的,能够使我们在临写的时候是带着思想的,而不是只是一味的注重书法技法方面的较低层次的东西。
我姑且运用语文课中归纳段落大意的方法,简要概括《书谱》的总体大意。概括的很粗略,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篇:从开头到“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颐”。主要讲对于钟张羲献四贤的评价(包括他人的和孙氏自己的)以及孙氏本人的学书经历体悟。
第二篇:第一篇结束至“畅无不适,蒙无所从”。主要讲的是《书谱》理论和技法层面的具体阐述。
第三篇:第二篇结束至“非经非训,宜从弃择”。主要讲的是《书谱》不予收录的内容及其原因。
第四篇:第三篇结束至“纵未穷于众术,断可极于所诣矣”。主要讲执、使、转、用的技法以及对于王字的评价,意在笔先思想的阐述。
第五篇:第四篇结束至“得鱼获兔”。主要讲的是老少学书的不同,书法学习的历程和态度,疾留关系、骨媚关系以及性格对于书法的影响。
第六篇:第五篇结束至“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主要讲书法鉴赏。
后记:第六篇结束至结尾,主要讲撰写《书谱》的意义。
下面就每一部分的重点理论,做一些粗浅的解析。
第一篇:
对于钟张羲献四贤的评价:王羲之是推张迈钟的,而孙氏则认为钟张与王羲之各有长短,表现在钟张专精而王羲之博涉。对于王献之,孙氏是持贬低的态度的,认为他比不上王羲之等人是没有疑问的。这里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王献之书法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与大王一起竖起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孙氏在这里对于他的评价更多的是从伦理方面出发,而且史实不详,不能作为今天的科学评价。
第二篇:
在这部分,孙氏提出了著名的“五乖五合”理论。认为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五合之际,则神情交融,笔调顺畅;与之相对的是心遽体留、意违势屈、风燥日炎、纸墨不称、情殆手阑五乖之时,则思路闭塞,手无所从。最后孙氏认为“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可见舒畅的情志在书法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篇:
孙氏在这部分列举了他不收录的内容及其原因,这就说明对于历史流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一味的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与子敬笔势论》十章,就是粗俗的代表,与王羲之的格调文辞完全不搭而且史实方面漏洞百出,伪作无疑。
第四篇:
具体阐述执、使、转、用四法,学书者应牢记这四个字并对其加以理解分析。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相背之类是也。前三者为具体技法,而用则为技法的综合运用。
对于王羲之墨迹,孙氏均给出了自己的评价,都是褒扬有加,谓其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也。
第五篇:
学书分为三个阶段,即为“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只有最后一个阶段的平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正,此时可谓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矣。
骨气和流媚,应当先求骨气后求流媚。多骨少媚,还能够存其体质;但是多媚少骨,就会气势薄弱,没有根基了。
第六篇:
讲对于书法的鉴赏,不能听信迷信和书者的名头,要有自己的判断。而普通人往往缺乏伯乐一般的鉴赏能力。
后记:
名目繁多的书论,真正有历史意义的并不多,大多数是滥竽充数的。孙氏追求写一篇对后学有参考指导意义的书论流传千古,可以肯定的是他做到了。这篇词翰双绝的《书谱》使历代学书者从中受益,至今并且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都将继续裨益后学。
以上是本人对于书谱大意及重点理论的粗浅分析总结,不当之处自然有很多。大家应当自己加以学习体会,我欢迎大家交流指正并提出批评。
吴周剑,书法爱好者。
电话、微信:18222916480
qq:9605819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