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清明上河图》连载5-要饭道士

(2016-01-20 07:06:00)
标签:

文史

社科

清明上河图

宋史

宋江

分类: 宋江与清明上河图

第三节     要饭道士

 

《清明上河图》全卷充斥着饥民和穷汉,有些是明显被画家隐藏起来的。

打开画卷,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渺无人烟的沼泽和空旷苍茫、未曾耕耘的土地。两个穷汉驱赶着五头小毛驴,沿着小河向小草桥徐徐走来,他们运送的是为富人取暖用的木炭,自己却被冻得缩脖耸肩。他们行色匆匆,状同乞丐。画家描绘小人物,总是这样寒酸、卑微、丑陋、肮脏,其中隐含着画家的同情与不平。

 http://s10/mw690/003CbPi2zy6YI1ekmede9&690

 

汴河东岸一家饭馆门前,站着一个赤裸上身的农民,他低头看着手中的铁钱犹豫不决。他是个饥民,头发散乱地束在头顶,肮脏厚重的棉衣使他感到燥热,任其脱落下来,露出赤裸的上身和清晰的肋骨。他不在乎光天化日,也没有羞耻之心。虽然他有坚实的臂膀,却难以承担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担。脚下是长长的扁担和空空的箩筐,他刚刚把东西卖掉,已经很久没有进食。他饥肠辘辘,站在饭馆前,却舍不得花一枚钱币来充饥。

他的身旁有一个衰老的道士,正伸手接过酒店伙计送来的馒首,另一个年长的伙计指着座位,请他坐下来吃。老道士前倾的上身和渴望的双眼表明他已经很久没有进食了,饿得快要走不动了。长长的道袍和算命的布幡表明了他的身份。自从皇帝宣和二年(1120)下诏“罢道学”以来,一夜之间,许多道士沦为了乞丐。尽管多数老百姓不相信这些方家术士,但他们落魄以后,百姓仍然伸出了援手。善良,对于中国的老百姓从来也没有缺失过。

道士的南边是一群运粮的苦力,监管运粮的小吏坐在粮袋上喝斥着他们。站在粮袋旁边的那个脚夫,已经衰老,他瘦弱的小腿和年轻脚夫发达的肌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已经没有力量再去背粮了,只能作些辅助的工作。画家在这样狭小的画面里就描绘了这么多苦难的民众,一墨一笔都充满了同情。

 

http://s11/mw690/003CbPi2zy6YI1F1Lia8a&690

由要饭道士向西看去,在停泊着几艘巨舰的北岸,又是一片运粮的紧张场景。六个脚夫被沉重的粮袋压弯了腰,踉跄着从货船往岸上搬运粮袋。他们每人手里都紧紧握着一根叫做“筹”的小棍,一根筹代表一袋粮食,粮食运完后,再用手中的筹去换取微薄的薪酬,这一根根小棍就是他们一家老小的生活,粮袋再重,也要紧紧握住它。看得出,重压下脚夫那几乎要摔倒的姿势里满含着画家的怜悯。

脚夫的上方有一辆盖着苫布的驴驾太平车,车夫正坐在旁边的小店里吃面,一只大碗扣在脸上,一碗面条填不饱肚子,又舍不得买更多的面条,剩下的面汤他也要喝干。太平车后面有一匹马,马夫没有坐在店里吃饭,而是站在马旁与马共餐(图略)。

汴河大桥的南端,两支阳伞下有一个卖饮子的小摊。摊前一个身穿厚重长衫,腰别烟袋的闲人,右手端着一杯饮子。两个形容枯槁,腰弯背塌的老挑夫站在旁边歇脚。两人或许是兄弟,正在为同一家富户挑粮。那个六十多岁的挑夫一手递钱,一手扶担,手里还提着一只粮斗。粗布麻袋里装满了大米,看上去至少有二百斤重。另一个老人也将近六十岁了,身旁也放着沉重的粮担。他已经累得直不起腰,正在擦汗。清明的早晨凉意正浓,挑夫却身穿背心,和旁边的闲人判若冬夏(图略)。

向桥上看,桥面上有很多卖面食的小摊。小摊一律没有火炉,因为清明期间照例不许用火。清明时节下起了濛濛雾雨,许多食品摊都撑起了大伞,远行的人带着收拢的大伞。

这家摊主长着一张黝黑的脸,正在整理盘子里的炊饼。摊主的右首,一个挑夫用双手捧着上衣在叫卖。这是他唯一的上衣,因为没钱买粮,只好把衣服换成钱再买几个炊饼带回家,去奉养老母妻儿。站在他面前想帮助他的,也是一个苦力。然而,即使他愿意买下衣服,帮助这位老弟,也拿不出这个钱。画家把这凄惨的一幕隐藏在这里,令人深思。

 

http://s14/mw690/003CbPi2zy6YI2mzIAZad&690

       大桥北端的小街上,有一个大个子和两个挑担者佝偻着腰向北走出了画面。西街有两家小店,一个伙计正在蒸馒头,一个头梳冲天辫的小姑娘正在弹棉花。店前一个赶驴人莫名其妙地坐在地上,一条腿前伸,一条腿弯曲,脑袋放在臂弯里发呆,小驴不解地看着主人。赶驴人憨态可掬的样子令人心生怜悯,看样子他是没钱买饼充饥,已经饿得站不起身,没有挣到钱也使他感到没脸回家。这几个小人物,只有三毫米大小,然而,他们的身世、他们的活计、他们在想什么,画家都告诉了我们。画家并没有因为这是画卷边缘的小人物,就忽视了他们,画家对所有的穷人都充满着同情(图略)。

走进雄伟的城门,一个剃头摊前站着一个卖伞者,他毕恭毕敬地向坐在店前的掌柜伸出手。他身边一个外卖早餐的伙计刚刚返回,表明这里是一家餐馆。卖伞者是在卖伞吗?他弯曲的身躯、谦卑的笑脸,以及店前崭新的大伞,都表明他不是在卖伞,而是在乞讨。他已经饿得无力再走下去,要紧的是先讨一口饭吃,这一切都写在了他的脸上。渴望的目光、苦笑的嘴角、难堪的表情,似乎让我们听到了他说的话:求求您……能不能……给我一点吃的?画卷里还有许多餐馆前的饥民,这只是其中的一例。

http://s3/mw690/003CbPi2zy6YI2JLGU252&690

贫富差异在十字街头最为明显。处于街心的不是达官贵人,而是一个衣不遮体的乞丐。他穷得连裤子都没得穿,背上扛着一只大口袋(?),脚步匆匆地走向城中。他不觉得冷吗,他不懂得尊严吗?当然不。但他是个疯子,他已经被生活逼疯了,他已经无所谓尊严。再看看他周围的贵人,一个个道貌岸然,举止高雅,挺括顺滑的衣衫,鲜亮厚重的色调,显示出衣料的华贵、身份的不凡。他们对身边的穷人熟视无睹,置若罔闻。画家故意把穷苦百姓和当朝权贵画在一起,用强烈的对比来表达对画中人物的同情或谴责。画家把穷人画在十字街的中心,表现出鲜明的民本思想。

这只是画卷中的少数例子,还有许许多多表现穷富悬殊的画面,已无需再叙。通观《清明上河图》,穷人的房子是矮小的、歪斜的;富人的房子是高大的、整齐的;穷人的驴子是瘦小的、干瘪的;富人的骏马是肥壮的、英俊的;穷人的衣服是破烂的、皱巴的;权贵的衣服是厚实的、顺滑的;穷人的面貌是粗糙的、丑陋的;权贵的容颜是光鲜的、亮丽的。

 

那么试问,这些画面难道没有画家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意图隐含其中吗?又是怎样的感情和意图呢?再试问,这样的画卷能够通过翰林图画院的审查吗?能够通过内侍省的审查吗?能够通过皇帝的审查,甚至得到他的题字吗?不能。但是它通过了,而且得到了皇帝的题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