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艺术领域的学习与反思
(2013-06-25 23:11:23)
标签:
转载 |
分类: 艺教文摘导读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之艺术领域的学习与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一本师幼共同的“成长册”,是一本详实温馨的“备忘录”,是一本强调自主探索的“经验集”。有了《指南》中更详细的标准划分,教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该达到的某一能力或水平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对教师的工作有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音乐教研组以理论为指导,在学习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并重点对艺术领域展开研讨和学习。
教研重点:
1、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内容
2、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对照并反思自身的音乐教育教学。
教研过程:
1、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内容
l
3~4岁 |
4~5岁 |
5~6岁 |
★喜欢观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等大自然中美的事物。 ★容易被自然界中的鸟鸣、风声、雨声等好听的声音所吸引。 |
★在欣赏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美的事物时,关注其色彩、形态等特征。 ★喜欢倾听各种好听的声音,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变化。 |
★乐于收集美的物品或向别人介绍所发现的美的事物。 ★喜欢模仿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有特点的声音,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
3~4岁 |
4~5岁 |
5~6岁 |
1. 喜欢听音乐或观看舞蹈、戏剧等表演。 2.喜欢观看绘画、泥塑或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 |
★能够专心地观看自己喜欢的文艺演出或艺术品,有模仿和参与的愿望。 ★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情绪反应。 |
1. 艺术欣赏时常常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2.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美感体验。 |
l
3~4岁 |
4~5岁 |
5~6岁 |
★经常自哼自唱,喜欢模仿有趣的动作、表情和声调。 ★经常涂涂画画、粘粘贴贴并乐在其中。 |
★经常唱唱跳跳,喜欢参加歌唱、律动、舞蹈、表演等活动。 ★喜欢用绘画、捏泥、手工制作等方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 |
★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 ★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艺术活动中能与别人相互配合,也能独立表现。 |
3~4岁 |
4~5岁 |
5~6岁 |
★能模仿学唱短小歌曲。 ★能跟随熟悉的音乐做身体动作。 ★能用声音、动作、姿态模拟自然界的事物和生活情景。 ★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 |
★能用自然的、音量适中的声音基本准确地唱歌。 ★能通过即兴哼唱、即兴表演或给熟悉的歌曲编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能用拍手、踏脚等身体动作或可敲击的物品敲打节拍和基本节奏。 ★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的事物。 |
★能用基本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唱歌。 ★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自然界的情景。 ★能自编自演故事,并为表演制作简单的服饰、道具或布景。 ★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 |
2、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对照并反思自身的音乐教学。
王佳旖:《指南》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音乐课《袋鼠跳蹦蹦》正式改变了传统的音乐课授课方式,有意将老师带领孩子学习变为让孩子先体验,鼓励幼儿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教师不做过多干涉,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更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陈亚楠:在音乐教育中,很多时候注重的仅仅只是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几句歌词的学习,片面强调技能的训练,通过学习《指南》,我发现调动幼儿的情感生活积累,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愉悦地体验音乐艺术才是最重要的。
祁丽丽:《指南》在教育建议中提出,“经常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孩子的经验来自于生活,只有多经历,才有助于孩子们“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 我们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让孩子犹如身临其境。
李纱:“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这是《指南》在教育建议中的一点。比如,让幼儿接触“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等,除去奥尔夫音乐,我们也应补充一些多形式的音乐作品,比如一些经典音乐、戏剧等。
邢瑶:对照《指南》后我发现,还有很多地方在平时的工作中需要我们引起重视,比如“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引导幼儿用适宜自己表现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支持幼儿主动学习。
石珊:《指南》中指出,“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美”,幼儿是用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我们强加给幼儿的,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借鉴奥尔夫教学法,通过节奏让幼儿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不要求孩子们对一首歌曲或一个舞蹈进行不折不扣的模仿,而是要求大家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共同来形成一些新的东西。
刘嘉:在引导幼儿学习律动技能时,是否从幼儿理解的角度采用游戏的方法让孩子学习技能动作?总之,我们教师应蹲下来在孩子的视平线上交流艺术作品和体验。
王艳君:《指南》中是这样表述的,“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我们一线的老师,天天的教学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实现的。而在这一个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落实,孩子的参与度等等,我们给孩子们的,不单单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有很多“升华”在活动中,这就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
马思思: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孩子多用耳朵倾听,在这方面,我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雄健:艺术领域的核心就是感受美,表现美,有时在音乐课上,引导幼儿对美的感受还不够,看重幼儿动作标准过多,而忽略了情绪情感的引导,应该转变这一观念。
杨芊:《指南》中艺术领域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感受与欣赏,二是表现与创造。每一部分用两个要点来阐述。在每个要点里再根据幼儿的三个年龄段设定了“学习与发展目标”,告诉我们三个年龄段幼儿艺术教育大致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而达到这样的水平我们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这些详细、具体的内容,为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指明了艺术教育具体的实施方向与方法。
胡婷婷:在音乐课上,我常发现幼儿由于缺乏对事物的认识,又没有一定的表现技能做基础,他们内心丰富的想象难以用肢体去表现,应该给孩子充分的积累经验,比如不知道木工是怎样锯木头的,就不能很好的表现音乐《库企企》的锯木头的游戏,可见前期经验的积累是很重要的。
教研照片:
音 乐组的老师们集体学习《指南》
老师交流学习心得并结合案例反思
老师为大家介绍《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