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高中语文课本的意义
经常有同学会问:课堂上老师花了很长时间讲语文课本,但是考试却不考,我们是否需要花时间和精力来学高中语文课本呢?
首先,晶莹老师明确告诉你,课本一定要学,学习课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进入高中以后,经验告诉我们:课本和考试不再紧密结合。初中阶段,课本上陈列的诸多内容均是考试的重点,特别是文言文阅读,很多省份中考文言文阅读的篇目是初中语文课本中反复讲过的原文。而到了高中阶段,我们课本中所学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不可能出现在你的高中语文试卷上。于是,学生中便有了“高中不学课本,学了也没用”甚至“语文科目不用学,学的和考的不一样”这样的说法。
的确,高考题中除了背诵默写的8分外,的确没有哪一个阅读的文段直接来自课本。但实际上,不管你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是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课本中的知识,无论在高考还是日常应用,它的主导作用是谁也无法替代的,也你取得高分、金榜题名的敲门砖。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除上海外,高考语文试卷分为阅读、作文和语言基础三个大的模块(上海地区没有最后一个)。在此基础上,阅读又分为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三个模块,所以高考语文试卷一共有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基础知识和作文五个模块。这五大模块和高中语文课本均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说语言基础知识:字音、字形中的高频考点很多都出自课本原文,比如"央浼”(《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蓊蓊郁郁”(《荷塘月色》)“坍圮”(《雨巷》)等。成语也是如此,很多高考试卷上考察过的常用成语也是名家用过、课堂讲过的。此外,背诵默写的八分也出自课本,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就阅读而言,首先说一说考试的联系体现得最紧密的文言文阅读。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考察的篇目全部都是课外的,但是文本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却全部来自于课本中学过的文言文课文。这就像我们英语课上学英语课文一样——虽然学的是文章,但需要记住的是其中的单词和语法。考试的时候再用课本中学过的单词和语法来看懂文章、作对题目。文言文阅读的学习过程与此相同:从课文的文言文课文里学会考纲内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4种特殊句式,再利用这些“单词”和“语法”来看懂一篇“素未谋面”的文章。所以,学习课本中文言课文的过程是在不断地“添砖加瓦”,高考总复习中学到的技巧是“水泥”,想要竖起高楼,做到高考文言文阅读不丢分或少丢分,二者缺一不可。
阅读中的古典诗歌鉴赏也是如此。
首先,每首诗都是一幅画,其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朗朗诵读的过程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从高考应试角度而言,我们学习诗歌的过程,其实是在不断地从沙滩捡取各色美丽的贝壳的“旅程”。
有些贝壳是“诗歌的意象”,了解这些常见意象:比如“月”代表“思乡”“梅兰竹菊“代表“高洁的情怀”,我们才能准确地找到“诗眼”,体会出诗人深沉的情感。
我们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了解到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从《书愤》中读出了陆游建功立业的渴望;我们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体会到辛弃疾报国无门的悲伤;在我们享受青春的同时,也从苏轼的《水调歌头•赤壁怀古》中品味出英雄无语壮志难酬以及对年华消逝的悲叹。这些情感都是高考诗歌鉴赏中“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这一考试内容的考察重点。
有了课内的积累和总复习时的总结,我们在考场上可以将常见的情感进行一一筛选,在最段的时间内找到该首诗歌属于哪一类。这时,“答题公式”才能派上用场。高考诗歌鉴赏的考试内容中,还包括“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这是大家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很多同学搞不懂什么叫“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以及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体现。事实上,这些你在参考书看不懂的名词和解释,在课本的诗歌文本中都曾出现过。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登鹳雀楼》),这是经典的”虚实相生”写法。
再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则是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这句话也是“动静结合”这一艺术手法的典型示例。
综上所述,课本的文本中囊括了所有的知识内容,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诗句含义,把握赏析方法,归类整理,得分率最低的诗歌鉴赏对你来说也不再是难题,起码能把文章看懂。只会“答题公式”而没有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和理解,靠“套话”的高考中很难拿到分数。
接下来咱们来聊一聊现代文阅读。
首先,高考现代文阅读考察的一切文本体裁:小说、散文、论述类文本、报告文学、新闻在课本中都有对应的文本,在考察上我们对任一文体类型都不应该感到陌生。
此外,高考的阅读题,归根到底考察的是我们的“提取、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课本中每一篇课文的后面都会有一个“研讨与练习”(或与
此标题类似)的模块,提问类型和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出题形式大体相同。而现代文阅读中的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在课上精讲的散文和小说中都有所体现。
比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多次考察了“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很多同学识别不出。其实,我们学过的《白杨礼赞》中就应用了这一手法,考试大纲中的“文学作品语言、表现手法和艺术形象的鉴赏”这一考点就体现在这里。
最后,咱们来说一说高考所有科目所有题目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作文。
很多同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进行作文的备考:准备范文、阅读美文、捧读名著等等,但是往往在短时期内收效甚微。这些工作只是让你看到了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甚至让你品尝过几次,但是没有告诉你真正的烹饪方法。
事实上,无论你学习的是哪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教材中都有着对作文模块详细讲解和说明。
我们以全国使用人数最多的人教版为例:
必修一告诉大家怎样写好记叙文——怎样选好写作角度?什么是表达方式?写人如何凸显个性?怎样叙事才有波澜?
必修二则继续告诉我们表达方式的使用——怎样写景?怎样描写?怎样抒情?甚至为虚构文学的创作打好基础。到此,结束了记叙文的写作指导。
必修三的课本,带领我们进去一个新的领域——议论文写作。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如何立论?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如何论证?如何在议论的表达方式中穿插必要的记叙?议论文的入门技巧全部包括在内。
必修四进入到议论文写作的高级阶段——如何横向展开议论?如何纵向展开议论?什么叫”反弹琵琶”?如何“反驳”?如何进行辩证分析?这些都是议论文写作的进阶技巧。
必修五中讲解的技巧不再有明显的文体特征,而是就高考作文阅卷标准中的“发展等级”进行一一阐述——如何让文章更加充分?深刻?有文采?如何让文章变得新颖从而打动阅卷老师的“芳心”?
至此,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两种文体写作:记叙文和议论文中必须掌握的写作技巧全部囊括其中,若能熟练应用,高考作文一类文不再遥不可及。
当然,理论和实践间有着巨大的鸿沟,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思考去填满。但是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成系统的理论指导,只是凭借我们的想象、几篇所谓的范文、支离破碎的素材,文章很难有符合高考阅卷标准的提升。
语文课本和高考作文本是“一家人”,在大家眼中,他们却成了“陌生人”。学好课本,“陌生人”也可以变得熟络起来,成为相亲相爱的兄弟,互帮互助。
以上就是从考试的角度梳理的高考语文中的五大模块与课本的关系。
实际上,我们学好课本的收获不仅如此:语文课本中所学的经典作品,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并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受考验而获得世人认可。作家将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倾诉、甚至透支在作品中,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就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
我们十几岁的人生还太过短暂,学校、老师、父母、朋友……几点一线的空间几乎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这些有限的生活经验,对我们的启发终究有限。然而读书可以让我们不受限制的了解那些更加睿智的思想和哲理,极大地开拓我们的眼界、刺激我们想得更深。在这样一种影响下,我们会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即你认为什么最重要以及你最想做什么?这两者将决定我们一生的命运。
如果你没有时间读书,那么起码认真阅读你的语文课本吧!在这个最好的、最坏的、智慧的、愚蠢的、信仰的、怀疑的时代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