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三九的阴阳属性

标签:
文化历史 |
分类: 原创-天道法则 |
三伏、三九与节气是不同的概念,二十四节气是历法的一部分,而三九和三伏是基于夏至日和冬至日的一个时间段。为什么要建立这两个概念?它是为了从阴阳的角度,描述北半球在不同的临界点,其空间环境阴阳的相对变化。
所以,要了解三伏三九,首先要谨守阴阳即动静的基本认知,摒弃伏九即“暑寒”的世俗感受,即使它们各自与阴阳的状态关联紧密。
我们先从“伏”字说起。
因为涉及到阴阳,说“伏”字就自然联想到伏羲。而且,在中国的古典人物里,人物的起名有着严谨的规范,特别是组合性人物,因为蕴含着教化和传承的深意,更不能随意性的编排。所以要说伏羲,又离不开与之相对的女娲。
伏羲女娲,先看伏和女的区别。要了解女,先看几个甲骨文,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kdhBaibpL8aOYo59Rp54ia1XZ7ThbpfRH417LF830OIibFgBeXMDVGfx5ict3ddc2ugib7ia0WtdjgnlDTbS9LYGoibnA/0?wx_fmt=png女人男三字,女是一个跪坐袖手的人;人字是一个垂手站立的听命形象;男直读就是田里干活。所以,这三个字丝毫没有表现人类性征,却清晰地表述了贵人、干吏和奴隶的不同阶层。那么,女娲的女不应该指女性,而是指贵(跪)人的意思。
相对来说,三个阶层中,女坐而不动为贵,即阴。那么伏羲的伏呢?一人一狗,遛过狗的,阴阳自知。
羲,本就有太阳阳光的意思;娲为女呙,一个不变的旋涡,就是北极恒显圈。这样就清楚了,伏羲代表了日影为基础的太阳历,女娲则是北极圈为核心的星历。
回到主题,伏是阳,三九的九呢?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kdhBaibpL8aOYo59Rp54ia1XZ7ThbpfRH4Q7yTaibAcibnTrTbS9KiccQSzuKQT58GSNy6PtMlswW2FXUGyHXv2Plfw/0?wx_fmt=png是一个固定在高处的钩。为什么它能代表阴呢?能挂在高处的东西,不是闲置的就是不常挪动的。
我们所处北半球,以北回归线为基准,夏至日时,太阳离我们最近;冬至日时,太阳距离我们最远。夏至冬至日太阳的轨迹不仅仅是两个极限值,还是两个显著地拐点。因为引力、磁场、辐射以及地形地质等因素的存在,拐点会引起某点的空间环境产生明显变化。
以北半球为视点,在极限值的附近区域,即使太阳在纬度方向开始反向运动,但是因为初始产生的相对位移不大,所以空间环境的变化并不大。只有太阳在纬度方向上的位移达到一定程度时,这种变化才会显现出来。这就是“三庚入伏,逢壬数九”的缘由所在。
现实应用中,这种空间变化的规律,已经有所应用,比如在北半球,人们知道,矿井瓦斯涌出量最大的时期是7-8月。
三伏三九的暑热感受,更多可能是近日远日的时间效应,历法的意义其实不大。反而,它们的存在,对提示阴阳两气与历法的时间错位,以及彰显阴阳与气候在概念上的截然不同,有着巨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