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二十五章
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再勉强命名为“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
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四种大,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取法的是“道”,“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
管理解释:
作为高级领导者要了解精通“道”的精髓与本质,它无声无形,世界沧海桑田,它却独立而从未改变。同时它又非常强大,大到无所不包,无处不在,川流不息,以致无穷。
领导者要善于抓住管理的本质,进行顺遂借势而行,遵从“道”的规律。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曾讲:“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效。这就是管理之道。管理首要是的结果是成效,并一定在乎是否符合某某高深理论。高深理论仅仅是工具而已,在解决问题上的效度上与偏方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实际上此理与“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悟道,不能因为“道”之深邃而畏惧,进而产生动摇,也不能道因为生命之短暂脆弱而失去对“道”的追求信心。老子告诉我们要保持我们自己天生秉赋与才干,不断努力,这样一个人在自我修行的过程中他的思想、行为才更容易接近“道”。理解“道”的大意需要一生的追求。在芸芸众生中,纷繁世界中只有不断接近“道”,才能不随波逐流,人人皆醉我独醒。“道”所探讨的往往不是肤浅的表面,而是背后的精髓与本质。
有的领导者曾问于我,如何讨好上司,就此曾在MBA《领导力》课堂中展开激烈的讨论,大家头脑风暴,广开思路,各抒己见。有的讲领导喜欢什么,我就投其所好,我也喜欢并钻研什么,比如领导喜欢武术,我就订阅《武林》《中华武术》开始和领导有共同话题,讲少林,谈太极;领导喜欢烹饪,我就研究厨艺,聊南北大菜;但是这种情况有一个问题,当领导不断换届时你就只能不停换研究方向,更别说就是一个领导,他的爱好也在不断变化,此种做法,疲于奔命,效果不佳。又有的同学讲,我给领导推荐管理大作,畅谈管理思想,罗列出经典书目,一起共享,以不变应万变。想法很好,毕竟对任何一个领导都很适用。但是毕竟你是在围着领导转,你却恰恰忽略了领导真正想的是什么?领导往往更关注的是组织以及其将来发展大势。你的这些行为仅仅是获得了领导的小高兴,而你却付出相当大的代价。老子告诉我们怎么做呢?见素抱朴,回归天然,我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要我一心一意为公司好,就足够了,不要过于看领导脸色,要时常问问自己的内心,是否是真的为自己组织考虑了,还是另有私心了?是否是为了组织敢于牺牲自己的利益?自己要不断反省,以工作为天职,以工作找到神圣感,尽职尽责创造性地工作,不断享受内心工作的那份喜悦,就足够了,这才符合“道”的要求。其实我们企业在甄选核心骨干时也恰恰努力在寻找这样的人。
老子“道”之思想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我们只要汲取点滴即可收益无穷。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思考。笛卡尔曾说“我思,故我在”,有“道”的指引,思考使我们睿智,思考使我们通达。老子的思想是至高的境界,它让我们尝试着去了解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世界的本原是虚无,你的一切都是你的选择和解释而已。思考可以使我们顿悟。
怀着布道的心境,弃掉夏花之绚烂,舍弃我熙攘之藩篱,兼历史长河中果实之厚重,蓄现代管理之精髓,让我们一起拉开《道德经》与领导力的大幕,去缓缓地拥抱体验我们那个躁动的心灵,去踏上我们找寻自己的漫漫征程。
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帐号:bestleadership
版权声明:本博客日志图文均属中央财经大学李永壮博士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任何网站、媒体或个人转载、链接、转贴、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下载使用。约稿、媒体采用或商业用途请用以下方式联系:
Email:liyongzhuang507@163.com bestleadership@163.com
QQ: 582951061
微信:Liyongzhuang_stron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