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久没更新了,这是效果图研究课上的讨论题发言稿
一
首先来破题:
1
字面意思:中西合璧---比喻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合到一块;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本意是讲与人和睦相处,但不随便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
2
下面说说我对字面之外的理解:这里的中和西,第一层理解为中国VS西方,我认为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理解:现实中我们周边“现代”几乎可以跟“西方”划等号,凡是现代的设计都是以西方工业文明为基础,以西方设计理论为依据,以西方审美为判断标准。那么这里的中与西,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传统VS现代。“合璧”是为中与西的“合”提出了标准,不是一般的组合、联合、结合,而是璧合,像两块半壁对在一起成为一整块那样,达到天作之合,这种合的结果就是创造出比原先单独存在更大的价值。“和”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和而不同”不仅仅是指导我们待人接物,也是指导对待不同文化传统我们应该秉承的态度----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不强求一致,承认、包容乃至尊重差异。这里要强调这个“不同”:现代文明是求同的,全世界的文明都朝同一方向发展。但文化是求异的,我的文化跟你不同才有存在的意义,现在有个危险的趋势就是全世界的文化差异也在逐渐消失。
3
中西合璧,和而不同,我认为讲的如何看待和处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关系的问题。
二
展开部分
前不久,我旁听了一个设计师沙龙,与会者来自央美和我们学校,讨论的话题就是“传统如何成为可能”。这个问题之所以需要讨论,原因就是大家普遍忧虑传统离我们似乎越来越远了,认为这是个严峻的问题,希望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看到议题之后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这8个字“中西合璧,和而不同”,正好可以回答这个议题。
1
与会的设计师大多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和比较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与思考的深入,不约而同地感觉到传统文化是真正符合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气质的,普遍认同传统文化中的那些优秀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比如看一部好莱坞大片,当时很兴奋很刺激,但过了很快就没感觉了,而小时候背的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那是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年龄越长越感觉受益终身的东西。论坛上大家从每个人不同的专业领域出发,发表各自的观点,献计献策。
2
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其中一位明确提出反对意见,他认为传统是回不去的,论据有二,一是: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农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根本无法适应当代的工商金融社会,甚至会起反作用;第二是西方人不可能真的接受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他们表现出的兴趣是出于礼貌或者猎奇心理。
3
我可以理解这位这样的想法但不赞同他的观点:首先,传统是回不去的,这句话没错,我们今天讨论传统绝不是打算复古,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过了漫长而且延绵不断的发展变迁,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给传统文化留下了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特有的印记;其二,不论当下西方人是不是真正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首先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真正了解和热爱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还有做设计仅仅是为了讨西方人喜欢吗?鲁迅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发表过一篇杂文,题目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觉得过了这么久,放在这里挺合适的。
4
国博正在举办丝绸之路特展,建议还没去参观的同学一定要去。那里展出了许多国宝级的文物,据说再次展出的可能性为零,在那里可以近距离地看到许许多多距今最远2000年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的设计范例,它们曾经造就了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深远影响。
5
论坛里还有人发言把传统文化必做一座大山,马未都也说过“中国人死就死在厚上”,忧虑的是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子厚,是好事也是坏事,躺在上面不求创新一味吃老本,永远自豪着过去的荣耀,那用不了多久,传统文化真的就被束之高阁,离死不远了。
三
总结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的时代都是开放的年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为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契机。我们现在所处的正是这样的时代,社会与学校又为振兴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有力的支持,。“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将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以现代设计的语言重新诠释,使它与时俱进,重新焕发生命力,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并且继续发展下去,在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史上留下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特有印记,这是有责任的中国设计师身处这个时代所承担的使命和责任。
我的发言完了,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