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宫廷的新年佳景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在华夏儿女的心目中,除夕胜于元旦,因为它象征一年的终结与新年的开始。在这吉祥喜庆最浓时,明清宫廷是怎样辞旧迎新的呢?
宣宗寄景:三元凤历开新春
明代的帝王除了研读传统儒学经典,对明代宫廷艺术的发展也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明宣宗朱瞻基、明宪宗朱见深、明武宗朱厚照都在艺术上颇具才华。虽然明代的帝王书画艺术不如宋代那般兴盛,但明代帝王在借鉴前朝的基础上推动“文艺复兴”,“翻手翰墨、随笔丹青”成为这一时期帝王的必备修养,而流传至今的作品,亦在向世人展示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宣宗是明代帝王中最风雅的一位,他自号“长春真人”,修养深厚,雅尚翰墨,书法出沈度、沈粲兄弟一派,于圆熟外以遒劲出;绘画尤工,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皆精妙,在位期间画院名家辈出。他的书画不仅是娱情雅兴的抒发,还是政治捭阖的工具——宣宗的不少御笔书画都赐给了身边的有功之臣,这些作品不仅推动君臣关系进入更亲密的新阶段,也为宣宗励精图治的政治抱负奠定了根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卷宣宗御笔《新春等诗翰卷》,全卷纸本行书,长794厘米、高32.4厘米,卷中以大笔行书分别书写《御制新春诗》《御制中秋诗》《御制喜雪诗》《御制喜普应禅师至》,由卷尾“宣德四年正月八日,御武英殿书赐弘慈普应禅师净观”可知,此卷最后赐给了弘慈普应禅师。卷中的《御制新春诗》描绘了喜气洋洋的迎新景象:“南邻北里欢相聚,白发青髫居有序。年年新旦相颂祝,侧耳殷勤皆好语。继统守成今在余,何幸四海清无虞。人君至乐以天下,斯乐宜与臣民俱。”
此卷所作之时,正值宣宗推动政治改革,收效在随后逐步显现。宣德七年(1432),宣宗亲下《恤民诏》,又出《减租诗》,同年诏减苏州官田租,使江南百姓生活安定;九月,太湖、庞山、阳城、沙湖、昆承、尚湖等地水患泛滥,宣宗特命周忱、况钟前往疏浚。在治吏方面,宣宗于六月亲制《官箴》以警示百官,次年正月又谕天下朝觐官,吏治得以严正。在边疆治理方面,宣宗严饬西北边防,后又命巡边,“国家无事,边塞无警,可以安逸”。与此同时,外邦纷纷来贡,宣德八年(1433)五月和八月,日本国王源义教两次遣使入贡;位于古里国(今印度西南海岸科泽科德)西南的天方国(今阿拉伯半岛)亦与满剌加国派出使节,随郑和的船队来华入贡。宣宗在位十年,对内廉政、对外怀柔,继承并发扬仁宗的良策,所治朝代为明初最稳定的一段时期。
仍旧是宣德四年(1429)正月,心情舒畅的宣宗于紫禁城内游戏丹青,“戏写”了一轴《三阳开泰图》。此作纸本设色,高211.6厘米、宽142.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绘山羊母子三只,游戏于叠石茶花之下,画幅右上有行书御题款识“宣德四年御笔戏写三阳开泰图”。二子一母三羊首尾相接,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寓意一年十二个月中以“泰卦”(《易经》六十四卦中第十一卦)居于正月,阴阳往复、万象更新;茶花盛放,带有冬去春来、阴消阳长的吉祥语义。宣宗雅好丹青,于《三阳开泰图》中一显其深厚的功力,世人载宣宗画艺“点墨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争胜”,可见其画手颇高。除了书画,宣宗常敕命宫中学士兼修儒家经典,于宣德八年(1433)命杨士奇、杨荣在馆阁中选拔能书者十人,抄写内服收藏之五经、《说苑》等分别贮藏广寒殿、清暑殿及琼花岛,专资观览,又建“通集库”等用于收藏古籍与档案;当时内阁的藏书多达两万余部近百万卷,刻本、抄本七三成比。宣宗不仅秉承“仁政”、擅长文艺,还不断将儒家思想推行全国,影响深远。
乾隆宸翰:明窗吉语屠苏酒
宣宗为有明一代的风雅帝王,到了清代,有“十全武功”的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用翰墨的方式向其致敬。乾隆三十七年(1772)春节,高宗仿明宣宗作《开泰图》一轴,此作纸本设色,高127.7厘米、宽6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幅右上留白处有行书御题长跋一通,由落款“壬辰新春成开泰说一篇,既书笺装卷弃之几暇。复仿明宣宗开泰图,花石则命翰林词臣邹一桂补之。仍录说于帧端,养心殿明窗御笔”可知,《开泰图》的创作灵感源自明宣宗的《三阳开泰图》,花石部分由当时的宫廷花卉名家邹一桂“补笔”,绘制时间为除夕养心殿“开明窗”之时。“开明窗”又称“明窗开笔”,是清廷别具一格的新春祈福仪式,大致始于雍正年间,帝王在新年元旦子正(零点)之时开笔,书写新年福祉。在此之前,应在养心殿东暖阁的明窗之下陈设“金瓯永固杯”,并在杯中倒入屠苏酒,金瓯永固杯旁伴有白玉烛台“玉烛长调”并漆雕云龙纹盘。仪式开始后,帝王先饮屠苏酒,再亲自点燃“玉烛长调”的烛芯,后提起“万年青笔”在漆雕云龙纹盘承托的八吉祥炉上熏一下,蘸朱色墨在黄笺中央书写新年的第一行吉语,蘸黑色墨书写左右吉语,写毕,将黄笺封存于黄匣中,以祈国泰民安,江山永固。
高宗在世时,共打造了四只金瓯永固杯,其中使用年代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为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乾隆四年(1739)制金瓯永固杯,此杯高约14厘米、足径约8.5厘米,用黄金打造并铺以点翠。杯体通身錾刻缠枝莲纹,口沿则以连续回纹装饰,回纹正、反中央錾刻篆书“金瓯永固”与“乾隆年制”,画心、耳部镶嵌红、蓝宝石及东珠数颗;杯身之下三足作象首造型,两侧立耳雕夔龙形。乾隆五年(1740)及乾隆六年(1741),又相继制作了两只金瓯永固杯用以替换,此二杯原收藏于圆明园,1860年后流落海外,1982年由伦敦华莱士收藏馆购得并收藏至今。
历经近六十年的使用,三只金瓯永固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嘉庆二年(1797),第四只金瓯永固杯制作完成,此杯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新杯通体如前呈鼎形,錾金点翠,镶嵌红、蓝宝石及东珠数颗,与旧杯的尺寸、外观几近一致,华美异常。
由于“开明窗”关乎来年福祉,故在仪式中使用的每件物品均有吉祥寓意。除“金瓯永固”寓意江山永固,配合使用的烛台“玉烛长调”在大承盘心处刻“乾隆年制、玉烛长调”八个篆字,寓意风调雨顺;“万年青”笔预示基业万年;皇帝所饮的“屠苏酒”源自《千金要方》,专在春节饮用,可避疫气,驱毒定神。
高宗在位六十年,留存后世的书画作品多为古画临仿,题材以山水、花鸟为主。前文所述仿明宣宗作《开泰图》的花式构图仿自明宣宗,三羊的结体则改中山羊为绵羊,其形源自元代名画家赵孟頫及清代意大利来华画家郎世宁。郎世宁曾于乾隆十一年(1746)绘制了《开泰图轴》,此作纸本设色,高228.5厘米、宽138.3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细审二作,可见高宗笔下的三羊承袭郎世宁的画风,绵羊母子三只描绘细腻,表情动人。
高宗去世后,后代帝王在许多方面都继承了前朝的遗制,传统节日如元旦、上元、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皆于宫中举办活动,尤以新年第一天岁朝(元旦)最为重视。每当此日,家人团聚以祈平安吉祥的热闹场景,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皆享乐其中,“亿万人增亿万寿,泰平岁值泰平春”。(石钊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