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史话:北京“龙”地名寻踪

(2024-02-15 21:16:38)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北京史话:北京“龙”地名寻踪
古北口长城蟠龙山段 


北京史话:北京“龙”地名寻踪
龙头井


  在古都北京,“龙文化”的痕迹俯拾皆是,仅以地名为例,以“龙”而称的就有200多个,这些“龙”地名主要源自水井、寺庙、古桥、山岭、水系等,多有趣闻与掌故。

  水井:龙井甘泉

  北京历史上水井众多,以“龙”而称的有龙头井、上龙井,后演化为龙头井街、上龙巷。

  龙头井街位于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北侧,早年间该街有一口井,因水面很浅,人站在井边提水时,能倒映出人的头影。故名“人头井”。清朝时有一年大旱,别处水井的水位急剧下降,唯有“人头井”的水却一直很旺。有人来井上提水,见井里有一个龙头在晃动着,好像正在吐水。消息传开,人们争相观看,于是“人头井”便改名为“龙头井”。其实,井中并没有“龙头”,而是井旁庙殿上的鸱吻倒映在井水里,随着水的波动,好似龙头在晃动,此后这口井所在的胡同被称为“龙头井街”。而今在胡同的东口竖立着一块汉白玉的石碑,上刻“龙头井”,碑的下面是一个井口的造型,但是不是历史上的那口龙头井,难以考证。

  上龙巷位于东城区北部,清代街巷内有一口水井,井水清凉甘甜,时有皇宫中的水车到此,将井水装入水车运回宫中,为帝后们御用。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以“上”为尊,故有“皇上”“圣上”之称,所以这口水井被俗称为“上龙井”。此后水井所在的街巷被称为上龙巷,后分为南北两段,称上龙南巷和上龙北巷。而今水井早已消失了,只有地名尚存,其中上龙南巷北起青年湖南里,南至安德路,而上龙北巷已消失。

  寺庙:龙王祈雨

  北京历史上寺庙众多,供奉儒、佛、道诸神,其中以“龙”而称的有数十处。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龙是人们最为崇拜的“水神”,以“龙”而命名的庙宇多是人们祈雨、祈福之所。

  青龙胡同位于东城区安定门大街南侧,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止藏经馆胡同。民国时称青龙庵,因胡同东部有一小庙名青龙庵得名。青龙又称苍龙、孟章,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之四灵”之一,被誉为“东方之神”。1965年将附近的菜园子、北城根并入,改称青龙胡同。

  龙泉胡同位于西城区东南部,北起陶然亭路,南至陶然亭公园西北门,因胡同内原有龙泉寺而得名。该寺始建于元朝,明成化四年(1468)年扩建,清康熙年间重修。寺内原有龙泉井,水味甘甜。1949年以前附近多为菜地、苇坑,仅有几十户居民,此后逐渐形成街巷。1960年寺内建筑拆除改建,1965年邻近的街巷被定名为龙泉胡同。

  龙爪槐胡同在西城区南部,原称龙爪槐,因地原有龙树寺,寺内有古槐,树状似龙爪。民国时期这一带空旷而荒凉,1949年以后逐渐形成居民区,1965年附近的街巷定名为龙爪槐胡同。

  龙泉寺位于海淀区西北部,建于辽代,是京城西北部一座集佛教、道教、地方宗教于一体的文化圣地。据传古代有一位高僧在此练功,多次看见金蛇陪伴相随,形似金龙,龙泉寺由此而得名。该寺明代重修,建有哼哈殿、天王殿、魏老爷殿三重殿宇及其配殿、茶棚等。康熙十九年(1680)十二月,康熙皇帝来龙泉寺巡游,题下“石鼓传声”。

  回龙观位于昌平区东南部,清代成村,村内原有玄福宫,俗称回龙观,村以观得名。据《昌平史话》载:玄福宫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正德十年(1515)建成。有正殿、左右配殿、龙虎殿、钟鼓楼、寝殿等。清康熙《昌平州志》记玄福宫为“元福观,在州治南四十里回龙店”。玄福宫不仅是皇家道观,也是明帝拜谒皇陵往来休息的行宫。到了康熙年间逐渐废弃,只有“回龙观”之名被沿用至今。

  古桥:飞龙卧波

北京史话:北京“龙”地名寻踪

 

飞龙桥胡同

  飞龙桥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部,据《北京市东城区地名志》载:飞龙桥胡同呈南北走向,两端曲折。清朝属皇城,此地为明南城龙德殿的一部分,殿后有飞虹桥,以白色石块砌成,桥栏上精雕龙、狮、蛙、鳖、鱼、虾、海龟等,甚为壮观。桥的南北有牌楼曰飞虹、曰戴鳌。清朝龙德殿一带逐渐废圮,但飞虹桥仍存在。因“龙”与“虹”音讹,又加之明英宗朱祁镇常去此处,遂得名飞龙桥,形成街巷仍称飞龙桥,1949年后称飞龙桥胡同。

  北京历史上有过三座青龙桥,分别位于西城区复兴门外真武庙、海淀区颐和园外和延庆区东南部。其中,海淀区青龙桥始建于明宣德年间,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下的河水来自西边的玉泉山,周围是靠泉水种植稻米的水田。每到汛期,清河上游之北旱河犹如一条青龙南北而卧,水从南向北面流,所以在旱河上建了一座单孔青石桥,就像一把斩龙之剑插在龙的脖子上,初称“斩龙桥”,意思是为抑制河水泛滥,后因“斩”字不吉利,就改成了“青龙桥”。民国时,青龙桥因年久失修而破旧。20世纪60年代修建京密引水渠时,在桥遗址的东北侧不远处新修了一座单跨钢筋水泥桥,仍称为“青龙桥”。延庆区青龙桥位于城区东南部,《北京市延庆县地名志》载:“该村原名董村,被山涧隔开,一次山洪冲来一块青石横跨山涧,村民以青石当桥来通行,取名青龙桥,并以桥名改称了村名。修筑京张铁路时拆毁了石桥,青龙桥村名沿用至今,(火车)站借用村名。”

  龙凤桥位于海淀镇西北部,建于清康熙(另说乾隆)年间,是一座汉白玉石桥,西北走向,北通畅春园,因清代帝后由京城到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即颐和园)时,经过此桥,故名。另传,该桥是两座石桥,一座是皇帝走的,叫龙桥,一座是皇后走的,叫凤桥,统称龙凤桥,大约毁于宣统年间,只留下龙凤桥西岔这一地名,而今龙凤桥及龙凤桥西岔均已消失。

  山岭:龙行天下

  北京以“龙”而称的山岭多因山势连绵起伏,如蜿蜒的巨龙得名。

  青龙山地处海淀区与石景山区交界处,南北走向,纵长约1公里。其名最早见于1912年的北京地图,因山势高峻、蜿蜒曲折,若青色巨龙,故名。又一说青龙山由清凉山谐音而得名,因山间寺庙众多,香火之盛犹若清凉佛境的五台山,故有“清凉山”和“小五台山”之称。

  蟠龙山位于石景山区中部,北依福寿岭,南临模式口。据龙泉寺碑记载:蟠龙山由翠微山而西折,山势起伏如龙脊状,故名。其主峰东南幽谷密林中,掩映着西山著名古刹法海寺,建于明正统四年至八年(1439-1443),初建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完整。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金刚殿、迦蓝殿、大雄宝殿、云堂等,并以壁画而闻名。

  北京称九龙山的地方曾有八处,均因山脊如九条巨龙奔腾得名,分别位于门头沟、房山、怀柔、昌平、延庆、平谷、丰台、朝阳等区,其中以门头沟区九龙山最为知名。该山位于门头沟区东部,山势和缓,山脊呈北东向绵延数公里,远眺似龙状。此山虽然不高,但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西山的第一道屏障,扼守着北京最重要的一条河流——永定河的出口。而房山区的九龙山位于辖域中部车厂村至龙门口一带,为大房山脉的主峰之一,当地人称之为“皇陵尖”,沿主峰而下,奔向山间平地的山脊宛如九条巨龙奔腾,故称九龙山,也称云峰山。山下曾有金陵,毁于明代,如今尚有遗迹可寻。

  水系:游龙戏水

  以“龙”而称的水系也有多处,城区内以龙须沟知名,其名最早见于清宣统年间《清北京城》图,原是一条水沟,北起正阳门大街迤东沟尾巴胡同、精忠庙街,中经金鱼池东流,沿着天坛北坛墙,过红桥,折向东南,经东四块玉的一片苇坑,入左安门内,西入龙潭湖,再出南城护城河。因为这条水沟窄长,最宽不足四米,窄处只有1米多,但是弯弯曲曲很长,故名龙须沟。夏季每当大雨之后,污水经常漫出沟外,淹没附近贫苦居民的低矮棚房。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政府对龙须沟一带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改明沟为地下水道,在其上面修成的道路称龙须沟路。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就是根据治理龙须沟的史实编写的,后来改编成同名电影。

  大龙河属永定河水系,最早发源于丰台区北天堂村北部。1955年开挖新凤河,使大龙河的源头有所改变。新源头在大兴黄村附近,流向为西北向东南,长20余公里,因河道弯曲似龙,故名。而小龙河发源于丰台南苑乡任家庄,流经丰台、大兴、朝阳各区,最后汇入凉水河,也是因河道弯弯曲曲,形似游龙而得名。

  京郊称“龙潭”的地方多达数十处,以黑龙潭最为知名,分别位于海淀、延庆、房山、密云等区。此外,密云区有白龙潭、延庆有黄龙潭、红龙潭、黑龙潭、白龙潭、青龙潭,昌平区有高龙潭、石景山区有黄龙潭、青龙潭,多为早年间的祈雨、祈福之所。(户力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