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七孔桥:岂止“金光穿洞”

(2023-12-21 22:26:46)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十七孔桥:岂止“金光穿洞”
十七孔桥金光穿洞 


十七孔桥:岂止“金光穿洞”
南湖岛与西山风景 


  每年冬至前后,颐和园十七孔桥都会出现“金光穿洞”奇观,即落日的余晖恰好照射在所有桥洞的侧壁上,借着光滑的石壁与冰面的反射,17个桥洞逐渐呈现出耀眼金光的壮观景象。那十七孔桥始建于何时?有什么特点?“金光穿洞”是建园时设计好的景观吗?乾隆帝有观赏过这一奇观吗?

  兼取南北桥梁特点

  据《颐和园史话》载:清乾隆十五年(1750),为了给崇庆皇太后祝寿,乾隆帝在京城西北部修建园囿,并传谕:“瓮山著称万寿山,金海著称昆明湖”,次年定名为“清漪园(今颐和园)”。且在昆明湖中设置了三座小岛,名为望蟾阁、藻鉴堂和治镜阁,以此象征神话传说中东海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望蟾阁就建在今天的南湖岛上,为登岛之便,特在南湖岛与东堤之间,仿照北京卢沟桥,兼有苏州宝带桥特点,以青石筑成桥体,以汉白玉为栏杆,因有十七个拱券,故名“十七孔桥”,又称“长桥”。

  该桥呈东西向,长150米,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中间拱券最高、最大,两侧各有八个依次减小的拱券,17个拱形桥洞寓意着月亮的不同形态。桥上有望柱128根,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子544只。桥东西两端有4只石刻靠山兽,威武勇猛,形态生动。这些狮子和山兽既是装饰品,又是保护十七孔桥的守护神。

  十七孔桥之所以选中十七个拱券建造,是因为从左右两侧数到正中间最大的那个拱券均为“九”。“九”为阳数中最大数值,寓意数量最多,而“九”与“五”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标记,即“九五之尊”。因“九”的谐音为“久”,有“永久”“永泰”之吉意,所以又寓意江山社稷天长地久。十七孔桥建造时特定为十七个拱券,即彰显皇家建筑“宏大之极”。

  清《日下旧闻考》云:“长桥南额曰修蝀(dng)凌波,北曰灵鼍(tuó)偃月”,“长桥”即十七孔桥,乾隆帝为其御题了两幅楹联,镌刻于桥的南北两侧。其南侧题额为“修蝀凌波”,将该桥比喻为长虹凌驾于碧波之上。对联为:“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总明圣软风新柳春堤”,意为这里的湖光烟景是仿自潇湘八景,一叶轻舟在暮色苍茫的岛屿间驶荡,春风吹拂着堤边新柳。其北侧题额为“灵鼍偃月”,将桥象征为神兽——鼍龙,其横卧在水面上,仿佛半弦之月。对联为“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意为如长虹卧波的石桥,从隔岸引来吹不断的长风,兰浆划破湖波,卷起漩涡,水中的明月已碎,只见天际明月高悬。

  十七孔桥建成后,乾隆帝甚是喜欢这里的景致,多次乘舟寻游于此,并赋诗赞曰:“石桥回望彩虹横,胜处维舟一倚楹。鉴远试吟亲切句,适来真是镜中行。”“卧波玉蝀接长堤,舟过前川径向西”“长桥直入湖,湖心搆(gòu)轩榭。名之曰澹会,四面波光泻”“来轩必自长桥度,三面临湖舟弗殊”。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洗劫焚毁清漪园,十七孔桥西侧南湖岛上的建筑遭毁,而十七孔桥幸得保存。光绪二十六年(1900),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焚毁,十七孔桥侥幸未遭毁坏,现存十七孔桥为光绪年间修缮之后的遗存。

  “金光穿洞”实为巧合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宫《起居注》《奏案档》记载:乾隆帝到过清漪园132次,写过1523首咏园林风景的诗文。而《乾隆皇帝咏万寿山风景诗》收录光绪五年(1879)清廷刻印的《高宗纯皇帝御制诗集》中辑录咏及清漪园诗1127题1512首,均没有以“十七孔桥”为题的诗篇,也没有提及过“金光穿洞”奇观。

  原来,清漪园仅为御苑,乾隆帝虽百余次光顾,但从未在园中居住。他在《万寿山清漪园记》中云:“然而畅春以奉东朝,圆明以恒莅政,清漪、静明,一水可通,以为敕几清暇散志澄怀之所………园虽成,过辰而往,逮午而返,未尝度宵,犹初志也。”也就是说,清漪园离他居住的圆明园和皇太后居住的畅春园都很近,又介于圆明园与静明园之间,与后者有水路可通,往返十分方便,所以他给自己“规定”上午去清漪园,中午返回,绝不过夜。

  因乾隆帝每次赏游清漪园,大多是辰时(上午7点至9点)而去,午时(中午11点至1点)返回圆明园,并不在园中过夜,而十七孔桥“金光穿洞”之美景,只出现在每年冬至节气前后几日,大致时间在下午4点至5点左右,此时乾隆皇帝早已回銮,也就没能一览“金光穿洞”之奇观。

  “金光穿洞”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简单来说,日落的方位随着季节在不断地变化,冬天的日落方位在西偏南,在冬至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的日落点上,阳光恰好照射在了十七孔桥所有桥洞的侧壁上,从而形成了奇观美景。

  有研究者认为,当年修建十七孔桥时,建设者已掌握、利用了气象、天文与地理知识,故将长桥呈东西走向,在冬至前后下午最低点照射时,太阳位于东北或西南方位,阳光会贯穿整个桥洞,以营造“金光穿洞”奇观,这是造园设计者的神来之笔。如此说来,当年是建桥者特意营造了“金光穿洞”奇观,那如此美景为何不禀报给乾隆帝,也让他领略一下“金光穿洞”奇观?若他看到这一奇观,一定会诗性大发、即兴赞咏,留下诗作为证。

  其实,“金光穿洞”之奇观,至少在20年前还没有人关注过,连记录颐和园历史的《颐和园志》《颐和园导览》等书籍也未提及,是近些年因“摄影热”而被拍友们偶然发现的,并引爆京城摄影圈。

  正如颐和园的一位工作人员所言:“实际上,‘金光穿洞’是个美丽的巧合。没有任何一本历史资料提及过。这其中并没有地理、天文学的原理,而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景观,因为冬至前后,太阳高度角到了最小的时候,它的光线呈现一种斜长的光影,能照到平时照不到的区域,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景观便是如此。”

  “神龟卧波”又成一景

  其实,十七孔桥之美,不止于“金光穿洞”。站在颐和园万寿山俯视十七孔桥,如一道长虹横跨于波光粼粼的昆明湖之上。其外形轮廓状如初月,又似龟颈,而桥西的南湖岛好似龟身,桥东的廓如亭好似龟首,由此构成“神龟卧波”之景观。特别是每年冬至前后出现“金光穿洞”奇观时,此景更是蔚为壮观。

  据《颐和园志》载:南湖岛以位于昆明湖南部得名,也称蓬莱岛,俗称龙王岛,清乾隆年间建有广润灵雨祠,是在明代西湖东岸神龙祠的旧址上重新修建而成,此后原来每年夏季在西山黑龙潭举行的祈雨活动被挪至此处。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帝赋诗曰:“灵祠俯碧津,丹雘(huò)为重新。云气生帷幄,波光漾柍桭(yng zhn)。含弘敷大泽,时济佑斯民。梦雨昨飘瓦,知时恰及春”。乾隆六十年(1795)四月二十八日,已84岁高龄的乾隆帝亲临广润灵雨祠祈雨,并御题《广润祠祈雨之作》诗。

  望蟾阁曾是南湖岛上的主体建筑,与佛香阁隔水相呼应,又与南湖岛连接东堤十七孔桥相匹配。一桥横向展卧水面,一阁竖立岛中,立面造景,既舒展匀称,又突兀奇峭,是夏秋时节帝后赏月的绝佳之所。乾隆帝曾在此检阅香山健锐营的水军操演。可惜,咸丰十年(1860)毁于英法联军之火。慈禧重建时,在其原来石造假山的基础上,改建成一座只有一层的涵虚堂,为单层建筑,南面有露台,绕以石造雕栏。

  广润灵雨祠后方以西,有一组包括月波楼、云香阁、澹会轩、鉴远堂等在内的建筑群,其中月波楼是一座两层小楼,据传慈禧太后赏月和读书之所。匾额“月波楼”下有楹联:“一径竹荫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琪花银树三千界,霞影瑶台十二层”,巧妙地道出了此地是观云赏月的佳处。

  廓如亭,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光绪年重修。坐北朝南,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共有42根柱子。形体舒展稳重,气势雄浑大气,颇具王者之风,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

  乾隆时期,清漪园东南尚无园墙,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六郎庄、万泉庄隐现稻浪之中。背后昆明湖碧波万顷,清漪园的秀丽景色和田陌村舍以及西山峰峦融为一体。乾隆帝经常与群臣在这里饮宴赋诗。乾隆四十八年(1783),他在此赋《廓如亭登岸》诗:“虚亭湖岸俯澄流,恒此登舟亦舍舟。设以廓如名责实,大公却与我心投。”(户力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