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家街”的来龙去脉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每次乘坐7路公交车,总要经过一个“祖家街站”,对此站名颇为好奇,想来此地名必有来历。前些日子笔者特意在“祖家街站”下车,到周边探访,这才知晓,“祖家街”与明清时期的将领祖大寿有关。
因吴三桂而受牵连
从西四北八条向西过马路,有一条临近赵登禹路的东西向胡同,名为富国街。富国街旁边有祖家街站点,公交车7路、47路、夜36路由此经过。
在明代之时,这条胡同称作大桥胡同,清代初期,在胡同东端北侧建造起祖大寿的宅邸(目前的富国街3号),胡同随之改称为祖家街。1965年北京街巷重新命名时,祖家街改称为富国街。胡同虽已更名,但公交车站名保留下来,至今依旧是“祖家街站”。
祖大寿是明朝末年驻守辽东的袁崇焕督师之部将。1403年,祖庆作为祖家后裔中的一支,奉命镇守宁远(今兴城),自祖庆至祖大寿的两百多年,共计有八代祖家人镇守宁远。天启二年(1622年),后金军攻陷广宁后,祖大寿的部队退守觉华岛。第二年,祖大寿主持修筑加固宁远城,1626年,努尔哈赤攻打宁远,祖大寿奉命协助袁崇焕驻防,誓死守卫宁远城,用大炮打击后金军,史称宁远大捷。
崇祯元年(1628年),祖大寿升为驻守锦州的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第二年,后金军进犯北京,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将袁崇焕下狱问罪。袁崇焕在狱中给祖大寿写信,要他全力抗击后金军。祖大寿受托,想以立功表现赎出袁崇焕,遂亲自率兵击溃以勇猛著称的后金军四大贝勒之一阿敏,收复了滦州永平城。但没想到,崇祯刚愎自用且无情,这反而加速了袁崇焕的极刑。
祖大寿先后两次投降后金军。第一次投降是崇祯四年(1631年),他在检查大凌河防御体系时,被后金军包围于城中。80天后,城内人口死亡众多,粮草已用光。祖大寿向皇太极提出确保军民生命的要求,皇太极接受,但提出要祖大寿给出攻打锦州的方案。祖大寿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并把儿子作为人质留在后金手里,以此获得皇太极的信任。祖大寿以儿子为代价,带着只有26人的队伍“逃”回锦州。祖大寿控制住锦州城后,并未献城,依旧抗击着后金军的攻击。
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军围攻锦州,占领外城后,皇太极押着祖大寿儿子逼迫祖大寿投降。但祖大寿仍然以“我宁死于此,不能降也”坚持不降。一年以后,祖大寿得到总督洪承畴已降清的消息,后援断绝,非常失望,遂打开锦州城门。躺在担架上的祖大寿与皇太极相见,皇太极给予祖大寿较好的礼遇。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已降清的祖大寿跟随入京,之后,再次受到顺治皇帝的礼遇,允许他在内城以王府规格建宅,可见清初顺治帝对其礼遇非同一般。祖大寿去世后,其宅邸改为祖大寿家祠,当时祖家街胡同的住户都姓祖。《西城区志》载:“清代因祖大寿宅第在此而改称祖家街。现有祖大寿祠在街内。”
祖大寿的外甥是平西王吴三桂,吴三桂与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造反,史称“三藩之乱”。因吴三桂的关系,祖大寿后人被株连甚众。到了乾隆朝,江山已固的清廷更是把洪承畴、祖大寿等前明降将编入《贰臣传》。
祖大寿祠堂保存完好
历经康熙、雍正两朝,祖大寿的宅院年久失修,略显破败,遂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该处宅院坐北朝南,朱漆双扇大门,门外左右各一石质雄狮。三进院落全部灰石砖铺地,朱红油漆门,贴金线的绿色隔栅窗户,中轴线上排列有府门、过厅、正厅、后寝祠,附属建筑分列两侧,是清代典型官府住宅格局。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1950年改为北京市第三中学,现由该校使用和管理。
祖大寿祠的一进院比较窄小,北侧是祠堂门殿,门殿的左右各南房三间。院内东端的石台之上有一尊石马,石马为修葺殿堂时从当地出土,出土时上部就有破损。穿过过厅是二进院,二进院较宽阔,主殿五间,小筒灰瓦,朱漆门窗,前廊后厦,廊柱间绿栏红凳,为此院落最高大的建筑。主殿两侧各一间小巧耳殿,院中四株参天古树。东西侧殿为硬山式,顶月牙小瓦房各四间。
第三进院是后寝院,绕行二进院两侧的耳殿是前后院之间过道,过道中间是高台阶,台阶以北是座造型优美、规制较大的垂花门,垂花门内设朱红色四扇屏风门,为今北京城内保存最完好的垂花门之一。后院是三座院中最宽大、建筑格局最高的院落,主殿高大,共五间,台阶左右各有石狮。左右各有耳殿两间,东西配殿各三大间,南侧一小间,后寝院所有殿顶均为小筒灰瓦,且均为前出游廊,有廊栅廊凳。院东西各有粗大参天古树一株,院中间有灰砖围成的花池,池中立一巨大太湖石假山,气派庄重。
富国街3号院至今保存良好,使用单位对这座古建进行了很好的维修和保护,并保持着原有格局。这座建筑至今没有改变和损坏,尤其是后寝院垂花门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垂花门铺设的硕大岩石地面依旧是数百年前的原物。该建筑已有370多年的历史,但依旧不减当年的风貌,能看出管理者对文物的保护和重视。
右翼宗学曾在此办学
富国街3号院于1995年10月20日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门东侧有胡絜青女士题写的校匾“北京市第三中学”。这座院落曾为八旗官学和八旗第二高等小学堂,今院内有两座纪念室,西侧是“曹雪芹纪念室”,东侧为“老舍纪念室”。
清政府设立的清宗室右翼宗学是一所仅供清皇族子弟读书的学校,改八所宗学为左、右翼各一所宗学。右翼宗学早期在今西城的石虎胡同办学。
宗学是清朝官办学校之一,主要接收王、贝勒、贝子、公等子弟读书。右翼宗学专收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的宗室18岁以下子弟。这四旗是属右翼,护卫从德胜门至宣武门的内城西部,所以这所宗学称右翼宗学。
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后,右翼宗学于1912年9月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并迁址到祖大寿故居宅院。《西城区志》有:“北京市第三中学,校址在富国街。前身为清雍正二年(1724年)创办清朝右翼宗学,校址在小石虎胡同,1754年迁至绒线胡同,1902年初改称八旗右翼中学堂。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迁至祖家街明末总兵祖大寿的故居。”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曾在右翼宗学生活和工作过十年,这也是他一生唯一的工作和职业,之后就把精力集中在《红楼梦》上。
1912年,老舍先生曾在此读书,因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他只读了一年。然后就因师范学校食宿免费,还能给一些零花钱,老舍就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在散文《我的母亲》中,老舍写道:“亲友一致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该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地考入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
1995年,在老舍夫人胡絜青的支持下,第三中学建了老舍纪念展室,里面陈列着老舍先生的著作和生前的书信。(黄永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