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琼的排行打哪儿来

(2023-08-20 21:36:46)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秦琼的排行打哪儿来
连环画《梦斩泾河龙》中的秦琼形象


  评书贵在“评”,评什么、怎么评,这是评书发展的原动力,也是评书区别于一般讲故事和鼓书的基础。要评,先得合理,得把“怪力乱神”去掉,纯用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构建一部大书。评什么?历史环境和人物心理,事件的影响和人物行为的必然性与善恶属性。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说,这件事为什么这么办,不这么说到底行不行,不这么办究竟好不好,这个人办的这件事会对整个事件产生什么影响……只有这样,故事才越来越有逻辑,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才越来越鲜明,于是乎,评书越来越靠近上层文化。

  《三国》《水浒》的故事是代代相传的,每个有见地的“说书人”,都可以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创造。即便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成书之后,不同的文学版本依然存在,金圣叹对《水浒》的批注,除了后几十回,前面的文字一定有修改。

  当然,有些书的“硬伤”是修改不了的,这由它的民间性和通俗性决定,但凡写小说,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任凭金庸先生怎么改,也避免不了黄蓉比郭靖大这件事,顶多是把年龄差从十几岁缩小到两三岁。

  不过优秀的评书演员,一定会将这些漏洞堵上,用他们的话来说:“不能让观众把你问住。”

  从《隋史遗文》到《说唐》再到《兴唐传》,从各种戏曲到各类电视连续剧,秦琼的父亲或是北齐大将,或是南陈显贵,父亲战死、家庭败亡时秦琼的年纪由五岁到七岁不等,反正秦琼幼年失亲,背负着国仇家恨。在早期的文本中,秦琼被人称为“二兄”,原因无从知晓,单雄信和秦琼都互称兄长;在后来的曲艺中,秦琼一定是“秦二爷”,徐茂公一定是“徐三爷”。“贾家楼结拜”时秦琼排行老二、徐茂公排行老三,这是铁定的,但这里面存在巨大的逻辑问题——

  第一,秦琼为什么是“秦二爷”?有人说这是因为义仆秦安把秦夫人和年幼的秦琼从重围中救出,秦琼又是跟秦安学的家传锏法,所以拜秦安为兄,故秦安是“秦大爷”,秦琼是“秦二爷”。

  第二,单雄信为什么这么尊重、信服秦琼?秦琼流落天堂县,当锏卖马,单雄信一听他是秦琼,立刻大礼参拜、百般示好,可在此之前,两人从未谋面……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说这是因为秦琼在江湖上声名显赫,所以单雄信早有耳闻。

  细想之下,这都解释不通。

  中国古代最讲究的就是“尊卑长幼”,奴、主之间有着无比鲜明的界限。就算奴和主有再深的感情,对主家有再大的功劳,也不能和主平起平坐,那样就是“奴欺主”,之前的所有功劳都化于无形了。君对臣、主对奴,可以优礼待之,但一定不能自认。比如杨排风,即使她的功劳再大,佘太君对她再好,她也不能把自己当主子;佘太君可以把她当女儿看,她不能把自己当成杨家的第十个儿女。再比如赵子龙,忠勇无比,为刘备出生入死,刘备早就管他叫“四弟”了,但赵云永远称刘备为“主公”,若是叫一声“大哥”,赵子龙的英名恐怕早已有损。

  所以,就算秦家只剩秦母等三人,就算为秦家出过死力,秦安也不会把自己当成秦琼的兄长。秦琼可以尊他一声“老哥哥”,但秦安一定称秦琼为“少爷”,而非“贤弟”,秦琼的朋友更不会因为秦安就管秦琼叫“二哥”。

  再说了,秦琼在城破之时只有五六岁,秦母也就三十岁左右,和秦安的年纪相差不大,甚至比秦安还小,不可能认秦安为干儿子。

  那为什么在家行大的秦琼被称为“秦二爷”呢?

  这件事暂且放一下,先说说单雄信。单雄信不是李逵那种江湖上最底层的粗鲁汉子,只会喝酒打架,一听说宋江重义气,连面都没见过就佩服得五体投地。单雄信可是“天下东西南北中五路响马的总瓢把子”,是“响马头儿”;按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是“高启强”式的人物,这种人站得多高,看得多远,心机多重?他会仅仅因为“耳闻”,就对一个人倾心敬佩、舍命相交吗?况且此人只是地方上一个刚出道没几年的小警察,和他完全不在同一级别上。

  这就是民间文学存在的问题:伴随故事情节越发展越热闹、人物形象越刻画越鲜明,在细节和逻辑上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大。评书较之其他戏剧、曲艺更具优势的地方,是能借助说书人的文化水平和社会经验,把这些漏洞补上,使之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更加精彩。

  我小时候听过马增锟先生说《大隋唐》,在这个地方,他做了相应的处理。不过我听他细说的时候年纪太小,记不全,基于此,加入了一些我自己的演绎——

  秦琼城破家亡时大概五六岁,秦母和秦安带他到历城县安家,母亲白日教文、秦安夜晚教武,教得秦琼文武双全。由于秦琼太小,秦母不敢把家世跟他细说,否则一个舞枪弄棒的大小伙子,不定在外边说出什么干出什么。所以尽管秦琼武艺精绝,但在“文”上,无非就是能看书,政治、军事、家国天下,他是不懂的。

  秦母的见识肯定和一般人不同,但一者是女流,不能带着秦琼满世界闯荡;再者,很多社会上的事、政治上的事她也不敢告诉秦琼。所以眼见秦琼长大成人,虽然他人品不错、武艺不错,也结交了很多朋友、懂得了一些“身在公门好修行”的道理,但依然是社会底层的思维,以后顶多是将才,能卖卖苦力打个仗。报国仇家恨、推翻杨家这个事,他是干不了的,对此,秦母既着急,又没办法。

  单雄信的大哥单雄忠,比单雄信大二十多岁,两人是“长兄幼弟”。单家在失去政权以后,利用以前的人脉和财富,暗中当起土匪帮的总头儿。有大哥带着,见的人都是高级的人、行的事都是高级的事,所以单雄信的见识,算上层的见识。这很容易理解——世家大族在一起聊的,都是多少亿的大项目、几十年的大规划,而秦琼和一帮朋友聊的,还是破了几个案子,追回几两赃银。

  为了培养弟弟,单雄忠让二十多岁的单雄信接替自己,当了“天下东西南北中五路响马的总瓢把子”,自己开始经商,其实也是到处联络,却在临潼山被李渊误伤。

  单雄信和秦琼本不在一个层面上,按说两人不可能结成钢铁一般的友谊,但此时,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徐茂公。徐茂公为什么能以“智囊”的面貌出现,他的头脑怎么就那么好使呢?他又是在哪里受的教育,为什么年纪轻轻就当了老道?

  其实徐家也是杨家灭的那些政权里的人物。徐茂公的父兄都在反抗大隋的战斗中阵亡了,当时,徐茂公应该比秦琼大十岁左右,秦琼什么都不懂,而徐茂公已经完完整整地受了教育,也了解了上层的思维和见识是什么样的,他甚至还和家人一起参加过战斗。城破家亡,徐家只有他一人生还,他深知自己势单力薄无力回天,又是前朝的战犯,只好出家为道,但他一直都在寻找机会。终于,他碰到了单氏二兄弟,继而加入“响马”。

  以徐茂公的才学和他们相仿的经历,打动单雄忠、令更年幼的单雄信信服,是很简单的事。所以,徐茂公就成了单家最重要的军师。

  忽然有一天,山东出了个秦琼,此人又孝又勇,在江湖上享大名,更重要的是这个马快班头很“懂事”——虽然有能力捉拿“响马”,却跟一些“替天行道”的“响马”当朋友。于是,单雄信就想派人去访一访秦琼,如果真的可用,就结交一下。

  本来这件事用不着徐茂公亲自去,但他慢慢发现,单雄信虽然人品出众、武艺超群,但他太偏执,脾气也坏,不一定能成大事。假如这个秦琼真如江湖传言的那样,一定不比单雄信差,于是他主动要求去山东访一访秦琼。

  到了山东,徐茂公很快和秦琼联系上了。秦琼本来就爱交朋友,这个老道的学识又很渊博,他说的好多事,秦琼连想都没想过。秦琼和徐茂公的交谊渐深,干脆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住,可徐茂公有点失望:秦琼人好艺好,思维方式却太江湖、太底层,让他以后统率千军万马,指挥若定,恐怕很难。

  一天夜里,秦琼在徐茂公的屋里和他聊到很晚,秦琼是长见识、学东西,徐茂公是一边说话一边想:明天应该回山西了,这个朋友可交,但一时半会儿还指望不上……秦琼告辞后,徐茂公将他送出屋,秦琼刚回后院,徐茂公转身刚想进屋,就听背后有人叫他:“徐道长。”

  徐茂公一惊,回过头,发现是秦母,他赶紧说:“老夫人,您这会儿还不睡觉啊?”秦母说:“进屋,我有话说。”徐茂公请秦母进屋,两人相继坐定,秦母说:“方才我在窗下,您说的话我都听见了。您见多识广,才学渊博,请告诉我,您到底是谁?结交我儿子有什么目的?”

  徐茂公一听,秦母这两句话,就比她儿子要强得多。真人面前不说假话,他说:“其实我不是老道,我是‘五路总瓢把子大响马’单雄信的手下,来访秦兄,是想跟秦兄交个朋友。我们身在绿林,心系百姓……”秦母说:“您还是没说实话。您到底是谁?您说了好多上层人士才知道的事,当过大官、统率过军队的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这样的话绿林人可说不出来。”

  徐茂公深感这个老夫人不寻常,想结交秦琼,看来得先过老夫人这关,毕竟秦琼事母最孝,有母亲拦着,这朋友可结交不上。他说:“老夫人,我同你实说了吧,我祖上是谁谁谁……”就这么“背三代”,最后说到我是谁的儿子,是怎么城破家亡的,现在栖身于山西,正联络人物、积蓄力量,要报仇雪恨。

  秦母点点头:“这才是实话。我知道你是谁了,那你知道我是谁吗?”

  徐茂公说:“您是秦兄的母亲啊?难道秦兄也是名将之后?”于是秦母也开始“背三代”——我公公是谁、我丈夫是谁,城怎么破的、家怎么亡的,我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怎么过日子的。

  秦母说:“琼儿这孩子,到现在还糊涂着呢!虽然他知道自己是将门之后,但就拿自己当个马快班头,从没有高举义旗的想法。我把这孩子交给您了,以后在江湖上,您要多多教导,多多提携。”徐茂公听完,连忙点头称是。

  后来,秦母把秦琼叫到自己屋里,秦琼一看,怎么徐兄也在啊?秦母说:“刚才我跟这位道长谈了很久,你结交了那么多的朋友,我看就这位道长是个真朋友。你当着我的面给他下上一跪,拜他为兄。”秦琼赶紧下跪,徐茂公也跪下,两人“八拜”,结为兄弟。徐茂公说:“贤弟,我这就回转山西办事,以后有机会我再来山东。”从那时起,秦琼就对外声称我母亲又收了一个义子,我现在算是行二。这样,“秦爷”才变成“秦二爷”。

  徐茂公回到山西,和单雄信说了许多秦琼的好话。因为单雄信最信服他,所以在心里对秦琼展开了自发的“造神运动”。

  后来四十六友结义造反,秦琼当了三军大帅——区区马快班头,怎么能当好三军大帅呢?别说行军打仗了,怎么派兵、怎么安排粮草、怎么行军,他都不知道。其实这都是徐茂公死心塌地教他、助他的结果。

  有人问了:那为什么人们都管秦琼叫“秦二爷”,管徐茂公叫“徐三爷”呢?因为“贾家楼结拜”时是按家里的辈分排的,秦琼在家里行二,所以人们都管他叫“秦二爷”;徐茂公在家里行三,所以人们都管他叫“徐三爷”。

  这么说,不但解决了这个书目逻辑混乱的问题,把漏洞给补上了,人物的形象还越发鲜明,与此同时又增添了一个精彩的段落。可见马增锟先生的这一派《大隋唐》,确有独到之处。(徐德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