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兵团战士btzs
兵团战士btzs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17,113
  • 关注人气:1,5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肠”言道

(2023-06-02 20:51:32)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肠”言道
《名侦探柯南》剧照


      前段时间,“九转大肠”抛梗。

  起因是2012年,一档美食节目《顶级厨师》中,参赛选手俞涛烹饪猪大肠,故意保留了一部分“肠的味道”,声称这样“才知道你吃的是大肠”,乃至让正在品尝的评委奉献一脸尴尬的表情包。

  这事一度在网路上贡献诸多鬼畜视频。近来有粉丝发现,在《名侦探柯南》动画1131和1132话中,剧情复刻《顶级厨师》一幕,厨师和评委的外形高度相似,也让“九转大肠师傅”再度火爆二次元。

  肠、肝、肺一类的下水,是有人爱、有人憎的食材。清代叶调元有一首竹枝词,咏汉口美食:“汉皋热酒百余坊,解渴人来靠柜旁。鱼杂猪肠兼辣酱,别人闻臭彼闻香。”这就是歌咏肠的本味。

  见于史书,最“本味”的吃法,当属后唐同光年间一个道士,名叫桑俱凤。《仙鉴》载,桑俱凤是进士出身,素来狂放不羁。他曾借居于四川一家道观,买了一挂猪肠,非要借观中道士的云铛来汲水清洗,道士自然不答应,“乃生啖之”。

  《东京梦华录》中,汴梁夜市里卖猪肠,称为“杂嚼”;老北京小吃,卤煮、炒肝和灌肠,都离不开猪肠。《故都食物百咏》一书中提到煎灌肠:“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这其中,一个嚼字最值关注。

  猪肠和臭豆腐不是一个吃头,大概不是为了逐臭,而是猪肠富含动物纤维,口感有嚼劲。美国密西根大学曾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对咀嚼口香糖的志愿者的脑部进行了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发现咀嚼过程中,人脑的小脑、皮层运动区、扣带回和脑干部位均有明显的活性增强,会给咀嚼者带来愉悦感。

  网络有个梗:人生无常,大肠套小肠。古人“牵肠挂肚”的历史,少有考证,本文在旧书堆中寻章摘句,谨供一嚼。

  山东“九华楼”首创

  九转肥肠是鲁菜代表菜品。清光绪年间,由山东济南“九华楼”首创。

  作家朱振藩祖籍江苏,自言打小就爱吃肥肠。在《味兼南北》一书中,他写有《九转肥肠逞佳味》一文,谈及山东九华楼历史:

  该饭庄位于后宰门街,离大明湖不远,在一个一次可摆二十几桌的小四合院内。店主人姓杜,乃济南富商,相传他有九处买卖,均以‘九’冠其字号。盖‘九’属阳,寓吉祥之意。而讲究饮馔的他,特聘名厨烹制猪下货(即内脏)菜肴,其名菜有炒腰花、软炸腰花、糟煎大肠、清炸大肠、油爆双脆、熘肝尖和红烧肥肠等,颇为时人称道,因而食客如织,每天座无虚席。

  九转肥肠的做法,依朱振藩所说:“烧此菜时,大肠在整治干净后,先焯去臊,除去肠头、细尾,切成小段备用。接着锅内放油,加少许白糖炒到色呈暗红,倒入大肠,煸至上色。手勺再迅速翻动,不可使糖汁炒老,紧接着爆香葱花、蒜末、姜末,然后添加酱油、高汤、精盐、醋及南酒等,与大肠炒和,转用微火慢收,待汤汁行将收干之际,放入胡椒粉、肉桂粉、砂仁粉,淋上红油(花椒油亦可),颠翻均匀,盛入盘内,再撒些许香菜末即成。”

  在朱振藩的介绍中,少了九转大肠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套肠”。这种烹饪之法,在清代《食宪鸿秘》中有记述,用的是小肠而不是大肠:“猪小肠肥美者,治净,用两条套为一条,入肉汁煮熟。斜切寸断,伴以鲜笋、香蕈汁汤煮供,风味绝佳,以香蕈汁多为妙。煮熟,腊酒糟糟用,亦妙。”

  余厨子开了天和玉

  九转肥肠之得名,普遍说法是因为九华楼店主人喜欢九九之数,起初只是取了个“红烧肥肠”的菜名,但食客中有位文士,以九转命名,既满足了店主人好“九”之癖,又夸赞大厨手艺,如道家炼制“九转之丹”一般神奇。

  猪大肠确实可以用来炼丹。道家有脏连丸,原料就是取猪肠一尺二寸,宋人有脏连丸能防早衰的说法,南宋大臣王炎即常服用脏连丸。

  肠谓九转,是唐诗宋词常用典故,典出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唐代刘禹锡《望赋》中的“秋之景兮悬清光,偏结愤兮九回肠”,宋代苏轼《题织锦图上回文诗》中的“红手素丝千字锦,古人新曲九廻肠”等,都是名句。

  传统相声《夸讲究》中说,老北京人吃九转大肠,要去天和玉。饭庄的名字起得就好,马三立先生有段相声《起名字的艺术》就说:“结婚在哪吃?天和玉,天作之合,玉美良缘。”

  老北京的天和玉饭庄,在“八大胡同”中的石头胡同内。余厨子是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厨师,此人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积累了大量钱财,在清末开办了天和玉饭庄。《清稗类钞》载:“余有声势,拥巨资,有民政部街之高大洋房,有万甡园之宴春园,有石头胡同之天和玉,且又连结宫禁,交通豪贵。”

  当然还有砂锅居。砂锅居以做白肉起家,最早被称做下水棚子。因为当年王府等各府的祭神肉,每天除吃掉一部分外,还剩下大量余肉和下水,就都送给更房里的更夫等人。后来因余肉太多,就自己搭起个棚子。最初用一口大砂锅加工制成白肉和下水菜肴,在王府院外出售给附近的平民百姓。

  可以冒充象鼻子

  砂锅居还有两道“肠”菜,如今已少为人知。

  齐如山《中国菜中的动物腑脏》一文中,提及一道“盐水肝儿”,抱怨当时的砂锅居还能做,已经做不甚好了。“盐水肝者,把肝用白水煮熟,用手掰碎,不许用刀切,再用好高汤泡透便妥。鹿尾是用猪肝、鸡蛋、麻酱三种研极细,拌以作料,灌于猪大肠内蒸熟,色须雪白,味极美。”

  再有一道“长生不老”,见于邓云乡《旧京散记》一书所述,这道菜同样是砂锅居名菜,材料是猪大肠、海参和春不老(芥菜头)。这道菜名字用的是谐音梗,起得巧妙,长自然指猪肠,生即海参,不老就是春不老了。

  各地对大肠称呼不一,如上海人叫圈子,陕西人叫葫芦头,四川人则有斑指之喻,都是很形象的说法。

  “软炸斑指”是四川名菜。车辐《川菜杂谈》中写过,过去在四川一些农村,农民是不吃猪肠的,有的不习惯,有的忌讳。它经高明的厨师巧手加工,清洗之,蒸煮之,然后穿上“衣子”入油锅里软炸成金黄色既酥且嫩的斑指,再上以葱酱、椒盐、糖醋、姜汁、稀卤等,吃法多样。“软炸斑指”还是张大千、傅抱石擅长的私房菜。

  唐鲁孙在《红烧象鼻子的秘密》一文中,说到当年广州谟觞酒家有道名菜“红烧象鼻子”,濡肥腴烂,毫不腻人。国民党元老梁寒操是粤菜老饕,即嗜此味,却不解象鼻是什么做的。香港毕打街有家蓝天餐厅,大厨谢乐天曾在清宫御膳房当过差,同样会做“红烧象鼻”,据谢乐天说,所谓象鼻,不过是猪大肠的肠头冒充的。

  现在猪肠还有个叫法,叫“呼啦圈”。

  韩轨为什么会挨骂?

  《礼记·少仪》说,“君子不食圂腴”,腴是什么?

  从字面来解释,“腴”意为肥,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不该吃得太油腻。汉代郑玄注释说“腴,有似(於)人秽”,有点不知所云,到了唐代,孔颖达干脆认为:“圂,猪犬也;腴,猪犬肠也。言猪犬亦食米谷,其腹与人相似,故君子但食他处,辟(避)其腴,谓肠胃也。”若按此说,君子不吃猪大肠。

  猪肠什么时候才上了古人餐桌?可以从“脸”这个字来考证。

  在汉时,还没有脸字,脸当面部讲,是唐宋以后的事情。最早的脸字,指烹饪做法,《广雅》释:“脸,悬熟也”,悬熟,大致相当于蒸。《齐民要术》中有道“脸羹”,“用猪肠。经汤出,三寸断之,决破,切细,熬。与水,沸,下豉清、破米汁,葱、姜、椒、胡芹、小蒜、芥,并细切锻。下盐、醋……”

  《齐民要术》著于北魏时期,此时猪肠应该已经上了餐桌。一个证据,见于《北史·慕容绍宗传》。韩轨是南北朝时东魏、北齐的大将,其妹嫁于东魏权臣,也就是后来北齐政权的奠基者高欢。史载韩轨“少有志操,性深沉,喜怒不形于色”,追随高欢征战,并非无能之辈。高欢死后,大将侯景叛乱,韩轨率军围攻侯景于颍川,当时侯景兵势正盛,瞧不上韩轨,初闻韩轨前来,不屑一顾,称其为“啖猪肠小儿”。

  “啖猪肠儿”由此成了成语。侯景揭了韩轨什么短?韩轨可能确实喜欢吃猪肠。韩轨出身河北昌黎韩氏,是名门望族,其后五代的韩熙载、唐朝的韩休、韩湟。韩愈虽然生于河南,也口口声声以昌黎为郡望。若参照“君子不食圂腴”的说法,侯景或是在嘲讽韩轨居高位,而吃下人的菜,不配当君子。

  苏谔不在乎吃猫食

  隋唐时受游牧民族的影响,饮食中羊肉的地位高于猪肉。至宋时,皇宫“御厨止用羊肉”,原则上仍“不登彘肉”。

  在唐宋时人的饮食记录中,羊肠远远多于猪肠。武则天喜欢吃“冷修羊肠”,因此宠臣张昌宗上《冷修羊手札》说“珍郎杀身以奉国”;宋人食单中大名鼎鼎的“不乃羹”,同样是用“牛羊肠脏略摆洗,羹以飨客”。

  一种说法,西安名小吃“葫芦头泡馍”,源自宋代市食中的“煎白肠”。宋时白肠指的不是猪肠,而是羊肠。

  《鹤林玉露》载有南宋两位诗人一桩以白肠联句的轶事。尤袤博洽工文,和杨万里是“金石交”。淳熙年间,杨万里任秘书监,尤袤任太常卿,交往密切,经常互相打趣。杨万里称呼尤袤为“蝤蛑(螃蟹)”,尤袤则戏呼杨万里为“羊”。一日,两人同食羊白肠。尤袤说:“秘监锦心绣肠,亦为人所食乎?”杨万里笑答:“有肠可食何须恨,犹胜无肠可食人。”古人认为螃蟹无肠,故此给螃蟹起了个诨名——“无肠公子”。

  在宋代,猪肠是被用来喂猫的,身为名门之后的苏谔却不在乎,当了一回“啖猪肠儿”。苏谔是苏辙的曾孙,北宋《清波杂志》载,宋徽宗宣和初年,任郑州司刑曹时,苏谔令下人“买鱼饲猫”,结果下人竟买来了猪肠。苏谔责问,下人说此间风俗都是把猪肠当猫食的,“盖西北品味,止以羊为贵”。苏谔一笑了之,命人把猪肠留在后厨,自己吃了。

  宋人应该是吃猪肠的。《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汴梁夜市,在冬月会卖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角子、猪脏一类的食物,均称为“杂嚼”。

  孙悟空也爱“杂碎”

  杂碎是广东话。《西游记》第七五回,孙悟空钻进了青毛狮子怪的肚子中,“老孙保唐僧取经,从广里过,带了个折叠锅儿,进来煮杂碎吃。将你这里边的肝、肠、肚、肺,细细儿受用。”广指广东,孙悟空为什么会“从广里过”,还吃过杂碎?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考上秀才,举家欢喜,正待烧锅做饭,老丈人胡屠户提着一挂大肠和一瓶酒上门,趾高气扬地教训了范进一通。范进唯唯诺诺,只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胡屠户“吃的醺醺的”。范进也是广东人。

  古代笔记中有不少用猪肠讽喻考场的段子。如《笑林广记》载,一位监生出了考场,一故人相遇揖之,并揖路傍猪屎。生问:“此臭物,揖之何为?”答曰:“他臭便臭,也从大肠(场)里出来的。”

  杂碎一词,在美国称做“chop suey”,李鸿章杂碎和左宗棠鸡都是美国中餐的招牌菜。《清稗类钞》载:“光绪庚子,拳乱既平,李文忠公鸿章奉使欧美。其在美时,以久厌膻腥,令华人所设餐馆进馔数次。西人问其名,难于具对,统名之曰杂碎。自此杂碎之名大噪,仅美之纽约一埠,已有杂碎馆三四百家”。

  这段记载可能抄自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内容大同小异。李鸿章杂碎里没有下水食材。一说李鸿章说的是“杂烩”,音近而被误听作“杂碎”。“chop suey”译自广东话,不是李鸿章的合肥话,应该来自广东的华人劳工。

  齐如山在《中国菜中的动物腑脏》说:“中国人爱吃动物肚腹中的东西,西洋则否。”此言偏颇。《经济学人》近来就撰文介绍了法国的安杜伊莱特香肠:“它就是将猪肠塞进肠衣里,然后煮熟或烤熟。闻起来像被尿浸湿的谷仓。”

  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喜欢用龙涎香做馅饼,龙涎香岂不更抬不起场面?(五柳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