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如何“避讳”

(2023-05-05 21:05:01)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古代讲究避讳之风,避先人讳、圣人讳、尊者讳等。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时,就要用其他字来代替,由此衍生出很多趣事。人们常说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因避讳而产生的俗语。

  北宋时,依照惯例,元宵节常州城要放三天焰火,点三天花灯以示庆祝,州府衙门还要提前贴出告示,通知百姓前来观灯。这年,田登调任常州太守,田登名字里有个“登”字,与“灯”字同音。州府负责写告示通知的小吏很是为难,想了又想,揣摩来揣摩去,只好把“灯”字改成“火”字,于是府衙告示内容写成了“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日”。

  为避讳太守名字,而妨碍了文字表达的准确性,这引得当地百姓议论纷纷,口口相传,于是,就留下“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话柄。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独有的文化现象。避讳的产生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周代开始,陈垣《史讳举例·序》:“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以其他方法以避之,是谓之避讳。避讳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

  不同时代对避讳的要求有所不同。唐太宗李世民在唐高祖时曾做过宰相,所以高宗即位后为了避讳,“宰相”更名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据传,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共写了近三千首诗,各种题材十分广泛,他寓居四川多年,当地海棠颇负盛名,但他从未写过海棠诗,这是因为他的母亲名为“海棠”。杜甫的父亲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在诗中也很少用“闲”字。

  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宰相冯道,有一位门客,他在冯府读《老子》时,将“道可道,非常道”读成“不可说,可不可说,非常不可说”,也是为避府主之讳。

  科举考试中最令人惋惜的避讳,要算唐朝诗人李贺了。

  李贺(791-817),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李贺才智出众,小小年纪就聪慧过人,七岁就能吟诗作对,擅书法尤其擅长草书。21岁的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并一举考中,年底赴长安应进士科。

  可是“洛风送马入长关,阖扇未开逢猰犬”(李贺诗句),麻烦来了,当时一起参加考试的学子认为,李贺的父亲李瑨肃,“瑨”与进士的“进”字音同,李贺犯家讳应避讳。按照当时的规矩,考生进考场考试,若发现试题中出现祖上的名字,便要告假说肚子疼,退出考场,放弃考试,第二年再考。

  因此,当年的李贺,不但被狠狠地扣了个不孝之名,还因未避父亲的名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最终断送了科举入仕之路。后来韩愈因愤而作《讳辩》,文中就质问道:“父亲叫瑨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

  李贺纵然才华横溢,却因避讳而无用武之地,终生不得志。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九品小官奉礼郎,回到昌谷老家。三年后,27岁的李贺郁郁而终。晚唐李商隐、杜牧都曾为他写序作传。

  光化二年(899),韦庄为未通过或未参加科考,但其作品和能力都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历史人物奏请朝廷追封,李贺亦被追赠进士名誉。

  值得一提的是,李贺流传下来两百四十多首诗。如今人们熟悉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句诗,就是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诗中的名句。李贺的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除此之外,李贺在诗坛有“诗鬼”之称,为什么说李贺为“诗鬼”呢?

  一般来说,才子在大众心目中是风度翩翩,可是李贺长相丑陋。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身材细瘦、眉毛几乎长到了一起,且指爪长。这是其得名“诗鬼”的原因之一;其二,他常年多病,多次踏入鬼门关,且思想诡异;其三,李贺的诗篇多神仙鬼魅题材。

  后来在流传中,还衍生出一个浪漫版本:李贺为钱塘名妓苏小小写的《苏小小墓》一文,婉约凄美,苏小小后被称为“最美的女鬼”,自然而然,李贺也被称为“诗鬼”。

  古代避讳之风并不是说不可以变通。史料记载,有两个名字的可以不偏讳。比如,东汉郑玄认为,孔子母亲名微在,言“微”不称“在”,言“在”不称“微”。也就是说,单说“微”或者单说“在”都不算犯讳,但连说“微在”便犯讳。杜佑《通典》也这样记载:“大唐武德九年(626)六月,太宗居春官,总万机,下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意思是说,官号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两字不连读,并不须讳避。(王东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