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兵团战士btzs
兵团战士btzs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2,170
  • 关注人气:1,5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神庙里汇万春

(2023-04-09 21:32:44)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花神庙里汇万春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濂溪乐处


  春日已至,各类花卉渐次开放,成为京城别样景观。花神是中国民间信仰的百花之神,其人物原型有各类传说,更因社会风俗与岁时节令,形成了“花神系统”,每月都有“值班”的“花神”。

  北京历史上有过多座花神庙,均为供奉花神之所,既有皇家的圆明园花神庙、颐和园花神庙,也有民间的丰台花神庙、陶然亭花神庙等。在这些或大或小的花神庙中,汇集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花”的期许与想象。

花神庙里汇万春

 

明 仇英(款)《花神赋》图轴

花神庙里汇万春圆明园花神庙“莳花记事碑”

花神庙里汇万春颐和园花神庙
花神庙里汇万春北大花神庙山门


花神庙里汇万春颐和园桃花 

  圆明园花神庙

  汇万总春之庙

  为保佑皇家园林花卉的繁茂,京西御园中修建过四座花神庙,其中圆明园花神庙“级别”最高,被称为“汇万总春之庙”,位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濂溪乐处”南侧。

  乾隆帝南巡时,曾驻跸于杭州西湖行宫,附近有一座花神庙(也称湖山神庙,为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景致优美,寻游后甚是青睐。第四次下江南时,他命人将花神庙的“摹影图形”带回京师,于圆明园仿建。据清史档案《圆明园》记载: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福隆安等奏销算慎修思永等处工程银两折中,首次提到添建花神庙:“乾隆三十四年五月内,经奴才等估奏,遵旨慎修思永添建花神庙宇,并楼座、房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二月十二日花神庙开光献供。”乾隆帝赐名“汇万总春之庙”,实为一处寺庙型的风景建筑群。

  这座花神庙因是皇家所建,其规模比西湖花神庙大得多,计有殿宇35间、游廊24间,各殿皆为卷棚悬山顶。其中山门五间,正殿五间,内悬“蕃育群芳”匾,供有十二位花神牌位。东、西穿堂殿各三间,正殿后为后楼九间,名为“披襟楼”,内悬“香远益清”匾。庙宇四周广植花木,并立有乾隆十年(1745年)和乾隆十二年(1747年)圆明园总管太监所刻“莳花记事碑”。

  花神庙建成后,乾隆帝便到此拈香。此后每年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十五)花朝日(亦称花神节),便遣内务府官员到此致祭。清宫档案有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道光四年(1824年)二月十五日,“帝后至花神庙拈香,南府请神作乐,在船台上献戏”的记载。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时,花神庙也未能幸免,而今已无踪迹可寻。

  颐和园花神庙

  供奉男性花神

  颐和园内有两座花神庙。一座地处苏州街北侧的山上,是目前北京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花神庙,为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颐和园时增建。其坐东朝西,面阔、进深均为一间,硬山式屋顶,檐下悬挂着“花神庙”的匾额,庙内供奉花神、地神和山神。每年花朝日这一天,慈禧太后要到颐和园“观剪彩”,并派首领太监到花神庙上香礼拜。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该庙遭到破坏,庙内的佛像、供器等被洗劫一空,现庙为1990年复建,内供花神为男性,有的说是唐明皇,有的说是陶渊明。

  颐和园的另一座花神庙在德和园东侧寿膳房靠土山处,仅为一间,内供花神三尊,因消失年代久远,已无从考证。

  淑春园花神庙

  未名湖畔一景

  圆明园附属园淑春园内也有一座花神庙,即慈济寺,地处今北京大学校未名湖南岸。淑春园曾为燕园“九大园林”之一。

  据《燕园史迹考》称:花神庙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四月,青水脊庙门,上悬“蕃育群芳”匾。入门正殿3间,内塑十二司花之神。两屋山墙及后墙皆绘天女散花故事。殿东为六角双檐亭,五面皆墙,南面为石券门。入内台上塑龙王。庙北环山遍植杏树及碧桃。每到农历的二月十二花朝时便有人到此进香。

  该庙清末毁于大火,现仅存一座庙门,即今天看到的经过重修的那座褐红色建筑,而当年正殿的旧址,即今天“斯诺墓”所处的大致位置。

  这座花神庙为何人所建,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燕园花匠所建,因在燕南园“大上坡”一左一右立有两座巨型石碑,谓之“花神庙碑”,原立于未名湖南岸的慈济寺,也就是俗称的花神庙。另有学者考证,认为立于燕南园的“花神庙碑”实为曾立于圆明园花神庙的“莳花记事碑”。因两块石碑上分别刻有“乾隆十年花朝后二日圆明园总管王进忠 陈九卿 胡国泰 恭进”和“乾隆十二年中秋后三日圆明园总管 彭开昌刘玉 李裕 恭进”字样,这与史籍中所记载的圆明园花神庙“莳花记事碑”相同。圆明园被焚毁后,园中遗存建筑被拆毁,并散落于京城各处,其中立于花神庙的“莳花记事碑”被移至燕园内,但具体年代,又是何人所移,已无从考证。

  丰台花神庙

  花农进香献花

  自金代开始,丰台一带已有花木栽植,元、明、清三朝更为繁盛。元熊梦祥《析津志辑佚》称:“京师丰台芍药连畦接畛,荷担市者日万余”。明孙国敉(m)《燕都游览志》载:“草桥众水所归,种水田者资以为利,十里居民皆莳花为业。”清初孙承泽《春明梦余录》云:“今右安门外西南,泉源涌出,为草桥河,接连丰台,为京师养花之所。”因这一带的人们多以栽植花木为业,为感谢花神的恩赐,更祈望花行兴盛,附近花农及京城各花行集资在丰台兴建了花神庙。既是花农们祭祀花神之所,也是各处花行同业公会的会馆。

  明清时期很多文人墨客到丰台看花时,多到花神庙一游。据传乾隆帝也曾出右安门到丰台赏花,还到花神庙进香,遂即兴写下《丰台作》:“丰台仍是旧名呼,接畛连畦种植俱。点缀韶光宁可少,偷移天巧得曾无。幻开顷刻欺殷七,下策火攻学阿奴。日下南门精数典,谓当花事祝蕃庑。”

  1994年《花乡春秋》记载:丰台花神庙有西庙、东庙之分,均建于明代。

  西花神庙位于草桥西夏家胡同,南北长22丈,东西宽10丈,前、后殿各3间,东西配房各14间,西院是膳房。先有北殿真武像,后在前殿塑13位花神像,意为闰月时也有花神执勤,掌管鲜花生产造福花农。该庙是草桥到丰台一带的花农集资兴建和修缮的。庙门原有“古迹花神庙”五个大字石刻横匾。庙内有六七块石碑,其中一块有“清光绪十九年重修起至二十三年竣工开光献戏”,另一块汉白玉碑额上刻“万古流芳”四个大字。此庙是丰台各处花行会馆所在地。每年阴历二月十二花神诞辰之日,丰台十八村的花厂经管人员和花农们在此聚会,除了进香献花,还要联系花木营销业务,并安排在谷雨前请戏班子唱戏,谓之“谢神”,以示庆贺,清末以后民俗活动逐渐减少。西花神庙后来改建为如今的纪家庙小学,已无古迹可寻。

  东花神庙在草桥东南镇国寺村,占地约3亩,有5间大殿和东、西配房,大殿中有花神塑像三座,在墙壁上也绘有花神像,奉花姑以保花农丰收。每逢花朝日,花农们便来这里进香献花,祈求花木丛生,百草丰茂,销路旺盛。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该庙被八国联军烧毁。

  陶然亭花神庙

  花仙祠畔吹琼管

  陶然亭公园“锦秋墩”山上曾有一座花神庙,又称花仙祠,清道光年间举人何兆瀛有“花仙祠畔吹琼管,尚有何人擪(yè)指听”的诗句赞美该庙。清魏秀仁所作《花月痕》第二回“花神庙孤坟同洒泪 芦沟桥分道各扬镳”中记有“京师繁华靡丽,甲于天下。独城之东南有一锦秋墩,上有亭,名陶然亭,百年前水部郎江藻所建……亭左近花神庙,绵竹为墙,亦有小亭”的记载。《1928年北平特别市寺庙登记》有花神庙“坐落外五区窑台二十三号,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属募建。本庙面积一亩一分四厘七毫五丝,共房五间。管理及使用状况为自行管理,出租得价僧人用度。庙内法物有花神泥像十三尊,泥站童两尊,砖供桌一座,铁磬口”的记载。

  1934年,张次溪在《燕京访古录》称:“花神庙‘有小屋’三楹,绕以短垣”。由此可见民国时期该庙尚存。20世纪40年代末因年久失修,逐渐废弃。

  鼓楼花神庙

  金门槛儿金门墩儿

  位于地安门外鼓楼北侧的花神庙,大约建于明代,正殿内塑有十二司花之神像。该庙毁于何时,已无史料可考。据传清代已废弃,故民国以来的史籍未见记载。

  旧京有“金门槛儿,金门墩儿,机灵鬼儿,透亮碑儿”之民谣,说的是老北京的四样儿古物。其中“金门槛儿”指的是鼓楼北侧花神庙正殿照壁后面的黄漆门限(即门槛)。上面刻有“金门限”三个字,左侧刻“艮岳龙德宫”五个字。艮岳龙德宫为宋徽宗赵佶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建御苑。坊间盛传,此物是北宋靖康二年,即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人攻陷汴京后拆毁龙德宫时,掠夺至中都的,后被置于鼓楼北侧的花神庙。而“金门墩儿”据传为地安门的黄金门墩儿。(户力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