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风景:山背子

(2023-04-02 21:31:22)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老北京风景:山背子



  交通工具的使用,是一个时代经济状况的体现。山背子是几十年前,北京周边山区的一种特殊运输工具,也泛指从事用此工具搞运输的人。

  这是一个木制的架子,有两条立腿和三道横梁,架子上有左右两条背带,架子靠下部有一木托。用时把货物装好袋子,捆绑在木托上,双肩挎上背带,身体向前倾着,就可以上路了。

  它与背篓相似,但比背篓设计更合理,用途更大。它不但可以负重,还利于中途休息,因为木架子立腿的最下部分加长了,休息时从肩膀上摘下,找个地方一靠就行了。它不拘于货物的形状,托架上可以横摞两三个不同物品的口袋,一个壮汉能背二百多斤东西,走几十里路没问题,所以它是当地家庭必不可少的工具。山区道路崎岖狭窄,行车艰难,山上种的少部分庄稼、白菜,都靠它背回来。这是北京地区最原始、历史最悠久的运输工具。

  那时山里穷,石多土薄,种庄稼收成也不好。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并不是说山上有什么吃的,而是指山上有值钱或珍贵的东西,人们获取后,可以用来换回生活必需的物品。所以用山里的土产和平原置换物资,这山背子就派上大用场了。

  比如说门头沟山上树多,像山里红、大杏、核桃、京白梨等,都是量大质优,可是没有路运不出来呀。于是,当地的山民在采摘整理后,先卖给当地集中收购的人,由他们分类装麻袋。有的是找专门养骆驼搞运输的“驼户”运进城,有的就是找当地的山背子来运货。山背子都是当地力壮的小伙儿,地薄收入少,就用自己的力气跑起了运输。他们把东西捆绑在木架上,带上水,揣上几个窝头,凌晨四五点就朝着北京城上路了。

  京城距门头沟大约五六十里路,他们一般是几个人同行,相互有个照应。天微亮从山上往下走,过磨石口,穿西黄村,经田村……进阜城门。身后是二百多斤的重负,驼着背,紧盯脚下的路。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凉水。一路紧走,到中午时分,能进城。一般他们都有固定收山货的屋子,卸下货,算清账,吃完中饭,马不停蹄到附近庙会或商店,买些山里没有的油盐酱醋、锅碗瓢盆、花布头巾等日用品,又都分别装进来时的口袋里,向西开拔。这一来一往,少说也一百多里路,天黑后到家。可知那时城里人能吃到山货,有多么不容易。真可谓:“身背杏仁山里红,翻山越岭进京城。换回花布日用品,全靠山背立大功。”(木玉 文 何大齐 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