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梁桥明清踏青胜地

(2023-03-29 20:48:00)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高梁桥明清踏青胜地
高梁桥及周边建筑旧照


      明清时期,北京城的环境并不是很好。每到春季,风沙较为严重。明代袁宏道的《瓶史》这样写:“京师风霾时作,空窗净几之上,每一吹号,飞埃寸余。”清代《燕京杂记》也记载:“每当风起,尘氛埃影,冲天蔽日,觌面不相识,俗谓之刮黄沙。”

  到了清明前后,随着天气的好转,北京城里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都在闲暇时踏青而行。这时,离京城最近的高梁桥,就成为人们出游的最好选择。

  高梁桥位于西直门外,因跨高梁河而得名。高梁河是古永定河改道后留下的一条旧河道。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漯水又东南,高梁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

  979年,宋朝军队和辽国骑兵在高梁河畔打了一战,史称“高梁河之战”。根据记载,宋太宗赵光义为了完成宋太祖赵匡胤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遗愿,亲率大军北征。战争之初,宋军势如破竹,不久便攻到了辽南京城下(今北京城西南)。辽军坚守城池,宋军强攻不下。就在宋军强攻的十多天内,辽国的主力部队由塞外赶来救援。宋辽双方在高梁河畔(具体位置无法确定,有多种说法)展开血战,宋军最终战败,宋太宗差点被俘。高梁河之战,也成为辽宋关系的重要转折点。

  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开始营建金中都。此后,金朝统治者为了粮食及物资的供应,将高梁河与瓮山泊连通,为金代的运河提供水源,这也是高梁河作为漕运之始。

  1293年,元朝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为了解决大都城漕运粮食的问题,引昌平龙山下的白浮泉等众多泉水,经瓮山泊,入高梁河,再经西水门进积水潭,东南流出文明门,东至通州高丽庄白河,是为通惠河。瓮山泊到高梁河一段,是通惠河重要的水源之一。

  郭守敬为了控制水量,在开凿通惠河时,在不同的河段修建闸坝与桥,高梁桥便是当时的桥梁之一(也有说建于明代,如今留存的高梁桥为清代所建)。《日下旧闻考》这样记载:高梁桥建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位于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桥南北各有牌楼一座,南牌楼南面曰长源,北面曰永泽;北牌楼北面曰资安,南面曰广润。

  由于是通惠河的水源,元廷对于沿河的环境治理及河道管理非常重视。元代马祖常《析津志辑佚》里收录有这样的诗句:“天下名山护此邦,水经曾见驻高梁。一觞清浅出昌邑,几折萦回朝帝乡。”

  元代时,高梁河边兴建了不少佛寺,有大护国仁王寺、昭应宫、极乐寺、广通寺等,成为当时大都游览胜地之一。

  明永乐年间,由于北京城南城墙向南移动,通惠河的部分河段被圈入皇城内,漕船不能进入积水潭。同时,白浮泉等水脉被废弃,由瓮山泊到高梁河的这段水系成为一条供水河道。

  明代中后期,高梁河风景独好,而高梁桥又在西直门外,出城即至,于是这里成为京师一大出游胜地。明代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赞美的诗篇,袁宏道在《高梁桥游记》写道:“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旧时,清明节是高梁桥的一个高峰。据《帝京景物略》载:“岁清明,桃柳当候,岸草遍矣。都人踏青高梁桥,舆者则褰,骑者则驰,蹇驱徒步,既有挈携,至则棚席幕青,毡地藉草,骄妓勤优,和剧争巧……是日游人以万计,簇地三四里。”

  数以万计的人,或骑马、或步行来到高梁桥,席地而坐,并玩各种游戏。人群绵延三四里之广,可见其盛况。

  明人朱茂昞在《清明日过高梁桥作二首》中写道:“看场压处掉都卢,走马跳丸何事无。那得丹青传好手,清明别写上河图。”他用“清明上河图”来比喻这里的热闹。

  高梁桥的人头攒动,也引来了各种商贩,他们在高梁桥附近或设棚或临路摆摊,一些酒肆、茶楼也随之兴起。朱茂昞再次用诗描绘了当时的盛况:“高梁河水碧弯环,半入春城半绕山。风柳易斜摇酒幔,岸花不断接禅关。”

  明朝时,高梁河两岸在元代基础上,又修建了不少寺庙,比如万寿寺、紫竹院、真觉寺等,因此这里也多了一份“佛境”。明代姚旅《露书》卷八记载:“京师风尘涨天,独少流水。高梁桥浅水涟漪,游鱼可数,清明之后,渐游集焉。两堤垂柳,交阴清流,佛宇辉煌,罗绮花骤,亦一乐境也。盖雨花以闹胜,高梁以清胜。”

  因为有众多寺庙,每年的浴佛节(农历四月初八),高梁桥又出现第二个游玩的高峰。明藏书家黄居中有诗描写此节的盛况:“四月长安道,芳郊乐事偏。乍休浴佛会,更结赛神缘。角抵依人戏,婆娑里社传。汗挥都市雨,香滚禁城烟。”

  当时,高梁桥畔有娘娘庙,内供妇人哺育婴儿状的塑像(据说为碧霞元君),“备极诸态”。传说四月八日也是碧霞元君的诞辰,这一天很多妇女到娘娘庙求子。她们的到来,也为高梁桥带来了更多灵动的色彩。明代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记载:“俗传四月八日,娘娘神降生,妇人难子者宜以是日乞灵,滥觞遂至倾城妇女,无长少竞往游之。各携酒果音乐,杂坐河之两岸,或解裙系柳为围,妆点红绿,千态万状,至暮乃罢。”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高梁桥不远处,有娘娘庙街的地名和娘娘庙社区。在社区里,还有一座修缮后的娘娘庙,它正是明清时期京城妇女常去的娘娘庙。据原有的碑文记载,该庙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康熙八年(1669)两次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

  清代,多位皇帝在西郊大兴土木,建造皇家园林,高梁河也成为皇室去往西郊离宫必经的水上通道。高梁河也逐渐有了“长河”之名。

  清早期,高梁河依然受到老百姓的热捧。顺治年间的诗人姚文烈有《春游高梁桥》五言诗道:“春光非雨色,岸岸柳垂垂。游女纷车马,都人竞鼓旗。装红桥下影,尘白道傍枝。节序关心目,归软适所宜。”

  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帝常乘船到畅春园,长河逐渐成为皇室专用。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大寿,乾隆在长河边修建了倚虹堂,供其母用膳休息之用。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也常常在倚虹堂换船前往颐和园避暑。再后来,随着清朝国力衰微,长河逐渐被废弃,倚虹堂也消失不见。

  如今,长河经过多年的治理,河边再现绿树如茵的美景,河上的古桥古闸也得到保护和修缮,长河焕发出新的光彩。(刘永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