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接生婆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旧社会正规的大医院少,一般老百姓生儿生女很少去医院,习惯就是把接生婆请到家里来接生。
接生婆也称产婆,都是生育过孩子的中老年妇女。那时又没有什么培训班,医学知识也有限,主要靠的是经验,凭的是心善、心细、脚勤、胆大。此外,也没有什么手术工具,几乎是赤手空拳完成整个过程。
接生婆,一般在方圆几里之内就会有一位,因为一临产,都是急茬儿的,得立刻去请,尽快赶到产妇家,哪能容得等待时间长啊。预产期也是大概估计,所以觉得快到日子了,家里都会请约定的接生婆到家里坐一坐,让她和产妇见个面,她会嘱咐一些保胎常识,让家里预备好临产会用的剪刀、大盆、毛巾等物,并向孕妇悄声传授一些生育经验,省得到时候措手不及。临产症状一出现,不管黑夜白天,家人一去接,她立刻起身,扔掉家里的一切事儿跟着就走。主家已按照她提前的嘱咐,将热水烧好,剪刀用沸水煮泡消毒,她进门洗手立刻操作。为孩子剪断脐带,拍拍婴儿屁股,听到哭声,马上用温水为孩子冲洗干净,包裹好,又为产妇擦净身体,换好褥子,盖好被子,转身用她自己携带的小秤给孩子约一下体重。一切都收拾利索,安排妥当,高声向焦急等在屋外的家人报平安、道喜。而她,往往是累得将近虚脱,扶墙而站。她一把剪刀,一个盆,为多少家庭带来了幸福希望。所以,在那时,接生婆是个很受人尊敬的职业。
如果这一切都顺利,大家皆大欢喜。但生孩子是个最难预测的事情,随时会出现意外。如果胎儿有先天性疾病、胎位不正、脐带绕颈等情况,或者产妇有高血压、心脏病、临时出现的突发症状难产等,就全靠接生婆的经验来扭转乾坤了。她们在常年的接生过程中,有的也无师自通,有相应的手段和措施,能解决一些疑难杂症。但是如果有特殊情况要处理,她必须说给产妇和她家人,讲明利害关系,经过同意才能行动,毕竟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稍有不慎,可能葬送两条人命。有的接生婆,在孩子羊水哽塞、脸色青紫、没有呼吸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口对口将婴儿嘴喉中的哽塞物都吸出来,又用各种手法按摩、拍打,终于听到小东西的一声啼哭,那真是全家人都感动得无以复加,连声称谢她为恩人。孩子满月,必请她来视为上宾。
如果接生婆处理紧急情况的经验不足,或者是在家里分娩的条件下,根本解决不了的,就只能听天由命。技术高的接生婆是一传十、十传百,在当地有很高的名望,她们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能力保障了产妇和婴儿的生命安全。旧中国产妇死亡率和胎儿夭折率是很高的,根本的原因是医疗条件不足造成的,如果没有接生婆,恐怕死亡率会更高。
现在即便在偏远地区,也实现了产妇产前检查、立档监测、分娩必到医院,有专业医生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很少有生产时担惊受怕的事了。而接生婆这个职业,基本上也只能在影视作品中见到了。(何大齐 图 木玉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