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老北京油盐店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记得小时候我家胡同口把角儿,就有一家油盐店,我们管它叫小铺儿。一间门脸儿,蓝布门帘高台阶,这在当时算是小店儿。门旁左右对联为:“调和酱为首,五味醋当先。”进屋一排柜台,柜台后靠墙处放着几个大缸,分别是油、盐、酱、醋;旁边再有几个小些的缸,分别是黄酱、甜面酱、芝麻酱;再小些的坛子是酱豆腐、臭豆腐等。大缸上面都是半扇木盖子,木盖上面放提子、漏斗、小舀子等工具。柜台下是木箱、木桶等,放置的是盐、虾皮、红糖、白糖等干物。靠墙有一货架,上摆一溜儿蓝花瓷盆,里面分别是各种各样的酱咸菜。柜台上摆着几个大肚罐子,里面是不同档次的白酒,还有几个盛着五颜六色糖果的大瓶子,总之,这一间屋子里,是满满当当。这间屋有一穿堂门儿,小后院也放了几个大咸菜缸。一些易储存、需求量大的咸菜,如腌萝卜、水疙瘩、腌白菜、腌雪里蕻等,小店主一般就自己在这里制作,为的是成本低些。而制作复杂的、上档次的酱咸菜,就从酱菜厂趸入了。那真是铺子虽小,品种俱全!
“民以食为天”,吃是第一件大事,炉子上坐上锅,才发现酱油没了,抄起瓶子,抬脚去买,回来不耽误炒菜;想吃涮火锅,才想起来没酱豆腐,拿小碗让孩子去买两块,并嘱咐“多要点酱豆腐汤儿!”刚回来,一看桌面上少一味,“快去买一毛钱卤虾油!”于是又是一趟。有人夸张地说“往油盐店一天跑八趟”。胡同里这方便、实恵的小铺儿,牵连着周围每家邻居的厨房,所以老北京才留下“没有不开张的油盐店”这俗语了。
那时买调料都是自带容器,去铺子里零买,叫“打”。比如说“打半斤醋”“打二两白干”等。掌柜的“标准形象”是个戴瓜皮帽的小胖老头,对谁都是笑眯眯地相迎,街坊邻居,都是熟脸儿,从没听说过因为缺斤少两闹不愉快。如果带的钱不够,“货您先拿走,钱有工夫给送来就行!”和气生财,童叟无欺的理念,在这些小店主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时的孩子,稍大些就要帮家里干活儿了。打酱油跑腿的事儿,各家一般都是让孩子们去干。慢慢地就成了代替年龄段的北京土语了。比如炫耀孩子已经大了时说:“我的孩子都能打酱油了!”可见这光顾油盐店,就是百姓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家里孩子长大、能干的一个标志。
孩子们去油盐店买东西,也就带来很多有趣的街景:一个孩子托着买来的多半碗芝麻酱,会一边走一边拿小手蘸着吃;手里拿着打来醋的瓶子,走几步喝一小口;拿着一包盐,光顾着看路边弹球儿、拍洋画的小伙伴们玩了,忘了手里的东西,一甩手,盐纸包散了,撒了一地等等。这油盐店虽小,却注满了我们童年时光的各种记忆。(何大齐 图 木玉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