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凉燥心脑血管病易反复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养生 |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 汪艳丽
10月8日 全国高血压日
即将到来的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代表着“深秋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凉得比较晚的南方也会感到明显的秋意,秋燥也更加明显。
今年的寒露节气恰逢全国高血压日,为大家提了个醒:心脑血管疾病易在秋季反复发作,无论是降温还是秋燥,都可能加重心脑血管潜在的健康问题。那么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做好预防呢?
心脑血管病在秋季高发原因有二
先来说说降温。从西医的角度来看,气温降低会造成血管收缩,让血压升高,血管中原本狭窄的地方会变得更加狭窄,导致血液流通不畅,甚至血管堵塞,引发心绞痛、头晕加重,甚至出现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
而从中医来看,秋季为阳气渐弱、阴气渐盛的转折点,降温相当于寒邪,寒邪容易损伤人体阳气。心为阳脏,头为诸阳之会,因此降温对心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对本来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再来说说秋燥。在秋季,自然环境本就干燥,如果人体补水不足,很容易造成血液的黏稠,加重血管堵塞的问题。同时,秋燥容易引起肝阳上亢,也易对心脑血管造成不良影响。比如高血压,秋燥耗伤肝阴导致肝阳上亢,引发血压波动,让心脑血管疾病加重的风险增大。
另外,秋燥对肺的影响最大,因为肺为娇脏,又通过口鼻和气管直接接触外界,非常容易受到燥邪的侵袭。如果肺出了问题,也会加大心脏的负担,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以心衰来举例,肺气虚导致的呼吸道问题正是引发心衰的因素之一。
保护心脑血管 注意七个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与遗传、性别、年龄有关,这是无法避免的因素,其中年龄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加。保护心脑血管,我们需要做到的是尽量避免其他可控的危险因素,别让血管“提前老化”。
在可控的危险因素中,“三高”和“吸烟”是最需要被重视的。先来说说“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这三个疾病,或增加血管压力,或加大血液黏稠程度,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尤其是高血糖患者,若不加以重视,血糖长期得不到好的控制,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出现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再来说说吸烟。研究表明,吸烟会对血管内皮造成很大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严重程度超过一般人的想象。有不少心梗突发的病例,患者年纪尚轻,且无基础病,因长期大量吸烟,导致心血管多处堵塞引发心梗。
另外,现在都市人普遍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高油盐饮食、熬夜、肥胖、过劳等问题,不光造成了亚健康状态的出现,而且都是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这也是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不断年轻化的缘故。同时,情绪问题也值得一提,心肝火旺表现为急脾气,也易加重心脑血管病情,而忧思过重可能诱发心慌。
高血压因人而异 不一定终身服药
不少高血压患者拖着不治疗,一是对疾病认识不足、不够重视,二是担心一旦开始治疗便要终身服药,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理解。
在诊断、治疗高血压时,医生会根据患者个人的身体情况来做判断,一般初次发现高血压,尤其年纪比较轻的人群,血压若处于轻度高血压水平,会让患者先调整生活方式,特别是具有一定“调整空间”的患者,即存在肥胖、过咸饮食、熬夜等健康问题和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看血压能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而如果血压超正常数值很多,属于中重度水平,且无法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很好地控制,则需要借助药物。一直放任血压长时间过高会加速血管的老化,对心脏、脑血管、肾脏造成很大的损伤,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这可比服药给人体带来的影响要大得多。
那么治疗高血压的药是不是需要终身吃?会不会越吃越多?当然不是,如果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的调节,血压得到了有效控制,是可以减药、甚至慢慢停药的,这样的病例不在少数,尤其对于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调整空间的轻度高血压人群来说更是如此。
小贴士
心脑发出的“预警信号”一定要重视
心血管病:胸闷、胸痛、心慌、心悸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先兆症状。如果上文中提到的危险因素“中枪”的不多,单纯的心悸可能是由于功能性心脏早搏引起的,不一定意味着严重的心血管病。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胸闷、胸痛的症状在活动或劳累时明显加重,休息后有所缓解,且服用硝酸甘油能得到明显好转,就需要尽快就医了。
脑血管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是脑血管疾病的先兆症状。尤其需要注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出现,因为在脑血管狭窄的情况下,可能会多次出现TIA症状,如果放任不管,可能在病情加重后引发脑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