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风景:卖估衣

(2022-09-12 08:09:09)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老北京风景:卖估衣



      在我小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低,挣钱少,孩子又多,能吃饱饭都难,更别提买新衣服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身上补丁摞补丁,那是很正常的了。可是要实在没法儿穿了,或者要出门串亲戚,总得有件稍微像些样的衣服。买不起新的,就去二手货摊上买,那时就叫卖估衣的。

  据记载,卖估衣的传统在宋朝就有了。清朝道光年间有一首《估衣街竹枝词》,里面这样写道:“衣裳颠倒非半新,挚领提襟唱卖频。夏葛冬装随意买,不知初制是何人。”富裕人家穿剩或嫌过时的,就送到收售旧衣服的摊铺。也有的是衣主没钱时把好衣服送到当铺,却再也无力赎回来了,这叫死当,也收到这儿来。他们再把这些衣服分三六九等,转手卖给有需要或生活困难的人,从中获利。

  估衣,既有卖旧衣的含义,也有这些衣服便宜,要买大致估估价儿就行了的意思。虽说是二手货,但不能太旧,即便是刚做好还没穿,自己觉得不合适,卖给估衣铺时也得按旧衣服算,俗称“下剪子为估衣”,所以干这行也是很赚钱的。那时这些摊儿多摆在天桥、崇文门外花市、阜内大街等繁华人多的地段。

  卖估衣的人除了眼尖识货,还必须会大声吆喝,唱的词都是现挂现编。他们看什么人卖什么货,词合押韵、诙谐幽默,调和谐婉转、抑扬顿挫。所以这行的叫卖方式,也是所谓的“燕京百怪”之一。

  看到过来一位中年男子,卖估衣的立刻举起一件女皮大衣冲他唱:“哎——你看来这件大皮袄哇,里子绸缎毛色好哇,大哥买去给大嫂,大嫂穿了满街跑哇,人人见了都夸俏,都说大哥人真好哇。嘿!疼媳妇,爱大嫂,钱不多,花得少哇,您给三块零五毛——!”说得男人满脸带笑,在这欢快的气氛中,再打打价儿,就成交了。

  若看见一位老年妇女一直在徘徊不定,卖估衣的就拿起一件衣服对着开唱:“这件女马褂呀,可真是不算旧呀,周身绣花边儿呀,是吉祥金银线儿呀。到红白棚里坐呀,准是那上等客呀,出去办点事儿吧,显得那么阔呀——!”周围人有鼓掌叫好的,有撺掇老太太买的,还有帮着砍价的。见老太太已经有意了,他必得翻过来看看标的价码,一是那么多衣服的标价他也记不住,二是也让买方看看。假如标的是十吊,那可控的是五吊以内,他们是可以对折卖的。看后心里有数了,就又大声吆喝:“嗨——!瞧瞧吧,那个买了吧!我舍老本送大妈呀。本来十吊也不贵呀,我跺跺脚,咬咬牙,减三吊!再减一吊!算了!卖了!五吊八呀——!”其实,按实价最低可以卖到五吊。老太太高兴掏钱买了走人,卖家找准下一个继续施展才华。

  虽然卖估衣的是以夸张吆喝、明降暗长的方式推销货物,但平心而论,在这里买的东西都不贵。当时很多穷苦百姓为了遮体御寒,一般都到这来买衣服,花更少的钱,却解决了生计中的大问题。在几十年前那个贫穷的年代,卖估衣起了物资交流的作用,而以现在的眼光看,物质的再利用,也是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何大齐 图 、木玉 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