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风景:城西道有柳泉居

(2022-08-29 08:09:09)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杂谈

分类: 文史
老北京风景:城西道有柳泉居




      我小时候家住在西城,年龄稍大些上街玩耍、去学校,也没离开过这一带,所以对附近五行八作、商铺饭馆都谙熟于心。闭上眼,都能想起大街上西四到新街口东西两侧每一间店铺的模样。这其中,很能勾起我回忆的,是护国寺西口的柳泉居饭庄。上下学一次次从门前走过,它就如同我的邻居般亲切。

 

  柳泉居算不上大饭庄,老北京吃饭的名店太多了。像什么八大堂、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等,柳泉居都不入列,但它能经几百年而不衰,自有它亲民的原因。

  柳泉居是在明朝开业的,距今四百多年了。它最早只是山东人开的一家酒馆儿,只有三间门脸房,因为院落内有一棵大柳树,树旁有一口井,井里的水清透甘甜,用这井里的水酿黄酒,味道特别醇厚,所以就专营黄酒和一些下酒菜。据说,大奸臣严嵩当年被宠信,干了很多坏事,后嘉靖皇帝将他革职抄家,只给他一个银碗,以乞讨为生。一日,他走到这个小酒馆门前,闻到扑鼻的酒香,恳请主人赏他一碗酒喝。掌柜的一见银碗,便知他是严嵩,早听说他写一手好字,便说:“给你酒喝可以,你得给我这小店题几个字。”严嵩接过笔略思,写下“柳泉居”几个大字。时隔不久,他便饿死街头,这“柳泉居”仨字竟成了绝笔,小店也因此扬名京城。故事情节可能有演义,这题字却是真的,此匾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但柳泉居后来的兴旺延续,不可能取决于一块匾,而取决于它饭菜的味道、平民化的价格和经营的方式。

  当时北京的黄酒分为四种:绍兴黄酒、山东黄酒、山西黄酒和北京黄酒。而柳泉居卖的正是北京黄酒。那时北京地区的水,大部分都有苦涩味,只有皇宫里用水,每天由专车从京西玉泉山拉进城。奇怪的是,柳泉居院里这口井水酿的黄酒,香飘四溢,被食客称为“玉泉佳酿”,成为一个特色。清朝有首诗里写道:“刘伶不知渴相如,豪饮惟求酒满壶。去去且寻谋一醉,城西道有柳泉居”。随着名声的远播,它的菜品也日益丰富,拿手的招牌菜,也是以适应北京人的口味为主了,逐渐立足西城,经几百年而不败。由于黄酒的绵软舒适,为文人喜爱,很多雅士与之结缘。如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说《正红旗下》《四世同堂》都是以此处作为素材。那正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小时候跟随长辈去这里吃饭,但年纪小,对酒菜印象不深。只记得有时上学前大人会嘱咐:“放学到柳泉居买些豆包带回来。”成年后,居住离这里远了,情有所念,足不能至。上世纪90年代,偶从此处路过,见门匾悬挂,思旧之心油然而生。当时它店铺在路西,进去重温了童年的味道,平房门脸还是不大,美肴依旧,人已半百。今年春天,又专门到此寻找,才发现由于修地铁,它已迁至路东,有三层楼了。据说现在这个地方,基本是四百年前那个小酒馆的原址。

  世事沧桑,星移斗转,北京的老字号很多,能幸存下来的,无不是兼承“以德立店,诚信经商”的理念。一个小酒馆的悠久历史、古老的传说,简朴的美味佳肴,不只是满足人们对美食的需求,更是北京文化的缩影,也是和我们几代人伴随的情结。(何大齐 图 木玉 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