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童年:奶奶生日我“偷艺”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奶奶的寿宴是家里的喜庆大事。奶奶又不愿到外面饭店过生日,嫌招待客人不方便,告诉儿女要在家过。六七十位亲友要来,在家怎么安排啊?父辈几人开始认真筹划。
我小时候在家里招待宾客多请散包厨子,就是厨师里的个体户。他们到家里来掌勺,只带一个小包袱,里面是自己的称手用具。请他们价钱是比较便宜,但得提前来瓦工砌大灶、租赁桌椅板凳、采购食材等等,几十人的宴会,规模大,劳神费力的事情就更多了。所以父亲他们兄弟姐妹商量,决定找大饭庄包活儿。
正好离家不远的西四牌楼南大街,路西就有京城闻名的鲁菜馆“同和居”。这是京城“八大居”饭馆之一,创建于1822年,刚开始门面很小,但服务周到,使来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便以“同怀和悦”之意,简称定名为“同和居”。
当时北京的饭庄以鲁菜为主,清真和淮扬菜为辅,兼有少量的川菜和粤菜馆。有首赞美鲁菜的诗写道:“诗咏珍馐鲁菜鲜,未曾入口已垂涎。煎炒烹炸烧焖烩,蒸扒酱煮爆熏汆。”鲁菜的制作技法、菜肴的味道已是大名鼎鼎,我奶奶一直很喜爱。为了让老人家高兴,而且这也是北京亲友都喜欢的菜系,所以就定它了。
我父亲到“同和居”请他们派厨师到家来掌勺做酒席。他们也有这样的业务,于是先派人来考察场地。当时我家住一座有五进院落的大四合院,进外院过垂花门就是中间正院,面积最大。奶奶的生日正当初夏,不冷不热,按每桌十个人安排,院子里摆放六七桌绰绰有余。看完了场地,他们觉得可以,就谈妥一切做饭用具,吃饭用的桌、凳、杯盘碗勺,所有食材调料、煤炭等,凡是和宴席有关的他们全包了。
大汽油桶改炉灶
奶奶生日头天就有好几辆大车陆续拉来了各种用具,院子角落支起了做菜的台案,搭起了行灶——这是几个用大汽油桶改的大口炉灶。
第二天就是奶奶的生日了,正餐定在晚上,中午来客少,备两桌酒席就行了。主食吃打卤面,有四冷盘,四热菜,名曰“炒菜面”。下午客人都来了,在正院东西两侧摆放了六桌。做的都是同和居名菜,如:葱烧海参、糟熘鱼片、糖醋鱼、三不沾、核桃酪、焦熘丸子等等,一道道上来摆满各桌。最后上面食,有寿桃、银丝卷、三鲜炒面。
我那时还不到十岁,但对厨师炒菜特别好奇,总是站在一旁观看。有几道菜的做法至今都不能忘记。
大火颠勺爆鸡丁
例如做“宫保鸡丁”这道菜时,用的是鲁菜中“爆”的手艺,特点就是火大。行灶的火口蹿出的火苗子有一尺多高,炒勺内放入油烧热后,再把鸡丁放入炒勺,厨师手握勺把,往上一颠,鸡丁在勺上颠起一尺多高,翻了个身,又准确无误地落入炒勺中,更惊人的是,炒勺中大火苗子也往上蹿,如此颠四五次。这么爆炒出来的鸡丁,又鲜又嫩。平常家里炒菜可没有这么大火,更没有颠勺的技术,我试着模仿过,后果是撒了一灶台。
香浓功夫核桃酪
酒席的最后一道菜是甜品核桃酪,这是一种淡棕色的黏稠状甜食,有核桃和枣的香味儿,我原来吃过,特别喜欢。所以我站在旁边,特别专注地看他们怎么做的。
只见厨师把用水浸泡的糯米,放入像中药铺捣药用的铜臼中,用铜杵不断地上下捣,把泡软的糯米给捣成黏糊状了,再用手把泡在温水中的核桃仁,一个个去掉外面裹的褐色皮,剥好的仁儿又白又细,把它们也放入铜臼中捣成泥状。最后还要把枣核儿、枣皮去掉,同样捣碎。这三样主料备好后,锅中倒入适量的水,煮开后将捣成泥状的糯米、核桃仁、枣按一定比例放入,用小火熬,要不停搅动,防止巴底煳锅,最后加入冰糖。熬好的核桃酪倒入绘有万寿无疆图案的大盆中,盆中放一个大瓷勺,各桌都摆上一大盆。每桌备有十个精致的小瓷碗儿,由专门上菜的跑堂给每人盛到碗里。
由于这道吃食太费功夫了,现在已经从同和居菜单中消失了。前几年为给孙子尝鲜,我捡起了记忆,按当年看到的做法,亲手做了核桃酪,家人都说味道香浓好喝,只不过“捣碎”这道最吃力的活儿,是由粉碎机代劳的。
独门酥脆糖醋鱼
糖醋鱼也是同和居一道名菜,我很想知道,这一条大鱼是怎么炸得那么酥脆的呢?干脆酒宴也不吃了,就站在灶旁盯着。厨师看我是个孩子,也不在意我在旁边瞅着,有问还有答。
只见厨师把一尺多长收拾好的大草鱼放在案板上,用刀在鱼身上划切出条线,先在大盘中晾一会儿,说是去水汽,然后抹上一层淀粉,用右手提着鱼尾,放入一大锅热油中炸,先把鱼头炸焦,再慢慢把鱼身入油,最后鱼尾入锅。只见锅中滚热的油冒着泡沫,发出哗哗的声音,炸焦一面,翻过鱼身再炸另一面。炸好后起锅,把炸得焦黄的鱼放在铁网上控油。等上桌前,把炸好的鱼再放入油锅炸一遍,让它更加酥脆。另外一个厨师在旁边的火眼上,用炒勺勾酸、甜、咸的半透明状芡汁。他们用的淀粉和家里用的粉状的不一样,是大块的白色绿豆淀粉,掰下一块,用水澥开倒入锅中。这时那个炸鱼的师傅,把二次过油的鱼放在案板上,用一大块白色的屉布将鱼裏好,再用双手捏,只听得里面咔咔响,鱼的骨、刺都捏酥了,然后打开屉布,放入长条形的、绘有吉祥图案的大盘中,摆放整齐,浇上熬好的橙黄色的汤汁,端上席面。大家纷纷动筷子,鱼肉酥脆酸甜,满口留香,骨头、刺都可以嚼碎,深受各桌亲友的赞赏。
爱和美食不可负
我还喜欢看厨师做焦熘丸子、糟熘鱼片等菜。那时年龄小,没有偷艺的概念,只是觉得太好玩了,做饭也是有趣的事情。长大后看到一言:“只有爱和美食不可辜负”,我深以为是。能为家人做道可口美食,看孩子们狼吞虎咽,自豪与欣慰也会油然而生。
这种在家里大办生日宴会,六七十位亲友欢聚一堂的场景,现在已经很难有了。首先是所生孩子少,其次是家族的血缘关系也淡薄了,家族后代来往得少,又大都住进了楼房,以小家为单位了。虽有相约去饭店吃饭的,但“偷艺”的机会,可真是没有了。(何大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