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童年:入伏解暑欢乐事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记得我小时候北京的夏天高温多雨,十分炎热。一进入伏天,最高温度可超过四十摄氏度。柏油马路都被晒软了,一过车,就会碾轧出两道沟。商店门前的锡镴招幌都变软、走形了。不仅热,而且多雨潮湿,坐在阴凉地儿不动,也是汗流浃背。
那时没有电风扇、空调、电冰箱。出门都是戴草帽遮阳,有的爱美女士在草帽上扎几朵花,回家就手拿大蒲扇,呼呼紧扇。
家境好的姑娘、小姐、妇人,手里都喜欢拿绢制的团扇。上面多用秀丽的行书题写着:“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园香。”或者画上山水和花鸟。我姑姑还爱在团扇上喷一些香水,扇风时有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看着字画,扇着香风,可能也真有消暑祛燥的功能吧。
记得我家有位亲戚,喜欢夏天来家串门儿。这是位老太太,可是梳着大背头,穿着凉爽的淡蓝色的竹布大褂,右手拿一把折扇,迈着四方步,不断地用折扇拍打左手掌,一副十足的男人打扮,像是舞台上的老生角色。一进院门,她就哈哈大笑,嘴里还得用京腔京韵说着:“太苦恼,太苦恼啊!要把人热死了也!”
我妈管她叫贾爸,我们孩子都叫她贾外公(因为我祖上是从绍兴入京的,有些称谓始终没变)。我们这么叫,她就颔首称许。听姐姐说,她不姓“贾”,因为这做派,母亲“赐”她姓“假”。每年燥热的夏天,这位“假外公”都会光顾,她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得我们这些孩子哈哈大笑,那正是:“三伏酷暑来笑星,京腔台步谐趣浓。纵是高温无处躲,家有欢乐胜清风。”我每年夏天烦闷无聊时,常想着这位另类的外公什么时候来,犹如解暑的清凉剂,至今还常常想起她。
放暑假了,我们几个孩子经常结伴到离家不远的香山慈幼园游泳场去游泳。香山慈幼园是1920年当时民国总理熊希龄为收容北方大水灾造成的无家可归的孤儿在香山静宜园创办的,后来在城里有了分支机构,我们去的这个游泳场就在西安门大街路南一大门内,就是现在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所在地。游泳池长五十米,宽二十五米,水深由一米到两米渐深,小孩儿单有一个浅池子,还备有更衣室。我不会游泳,就是去戏水泡凉玩玩而已。有时候我跟着姑姑一起去,她游得十分专业,那真是如鱼得水,舒展自如,简直就是一条美人鱼。我只会在水里扑腾拍打,她说:“你那不是游泳,是狗刨。”不管姿势如何,在水中嬉戏和欢闹,真是盛夏的一大乐事。
前几年,“国管局”找我为各大部委编写书法教材,时隔六十多年,我又走进这个院子。开会休息时,我环顾四周,早已没有了记忆中的踪影。我问工作人员:“这里当年有个游泳池,现在还保留着吗?”那些年轻人一脸茫然,竟没听说过这里有过什么游泳池。真是时过境迁。
盛夏,一到中午,家里大人们都午睡去了。我们几个孩子一点儿睡意没有,就静悄悄跑到前院儿,商量怎么玩儿。我告诉他们,要看起来健康,就得把皮肤晒得黝黑,中午的大太阳最好。于是带着他们,在烈日下,站在院子当中,用水盆、水桶接满水,从头到脚“哗”一下浇下来,浑身是水不擦,站太阳底下暴晒,晒干了又浇一盆,大家嘻嘻哈哈,没心没肺,都像落汤鸡一样。家里正好有位刚从农村来照顾我奶奶的老太太,她见此景大吃一惊,说:“大中午老阳儿底下全身浇凉水,这不等着激着了吗?非生病不可啊。”下午她进去告诉了我妈,把全身浇凉水要生病的道理又说了一遍。我妈把我们几个,尤其是我这个“始作俑者”骂了一顿。
夏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人和物都充满了热情与活力,那时精力充沛,天天在院子里玩儿,经常是没事儿找事儿。看到蚂蚁进窝,发现了它们的洞口,就往里灌水,想看看它们能逃到什么地方去。逮住一只小野猫,就把猫放进大洗澡盆里,想让它也凉快凉快,看看它怎么游泳。猫不会游泳,“噌”地从盆里窜出就跑,飞快地爬树上房跑了。每天树上粘唧鸟(蝉)、草里捉蚂蚱,晚上逮蛐蛐、白天抓土鳖,怎么玩儿都不烦。
孩子们的快乐是很简单的,夏天虽然又潮又热,却提供给了我们更多快乐的机会。(何大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