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伏40天冬病夏治好时机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养生 |
7月16日
入伏
夏季最热的一段时节当属三伏天,随着小暑后天气逐渐炎热潮湿,头伏的脚步也近了。说起三伏天,很多人都会联想到三伏贴,每年在伏天内前往中医院调理身体的患者不在少数,而三伏贴正是“冬病夏治”的一种。冬病夏治源自怎样的中医理论?对防治哪些病症有效?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呢?
冬病易虚寒 症状可自查
冬病指的就是以“虚寒”为病机的、易在秋冬季反复或加重的疾病,其中多以慢性肺系疾病为主,如慢阻肺、老慢支、哮喘、慢性咳嗽等。当然,不仅是慢性肺系疾病,易遇风冷诱发加重的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喉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腹泻以及儿童由于气虚、阳虚引起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等,都属于由“虚寒”所引起的冬病。
“虚寒”的表现是什么呢?我们该怎样防患于未然?人体阳气不足,轻的叫气虚,重的叫阳虚,可能集中表现在某一脏器的虚损,但更常见的是多个脏器联合病变,如肺脾气虚、脾肾阳虚等,形成虚寒证。
根据如下相应的症状,大家可以做简单的自查,如果还不能确定,就需要请医生帮助辨证论治。
肺气虚:容易咳嗽,痰多清稀或呈泡沫状,受凉后咳嗽迁延不愈,容易出汗(以自汗为主)、容易气短等。
脾气(阳)虚:易倦怠,易腹胀腹泻,食欲欠佳,面色萎黄,手足不温等。
肾气(阳)虚:明显的畏寒,四肢冰凉,易腰疼、易起夜(小便清长)等。
夏治方法多 关键在养阳
中医讲“天人相应”,人体会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三伏天是自然界最热的时候,人体内的阳气也处于最旺盛的时节。阳气浮散于外,体表腠理都处于“开放”的状态,经络通畅,此时进行调补阳气、疏通气血的治疗,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以三伏贴为例,其正是通过中药贴敷在相应穴位的办法,帮助人体补足、巩固阳气,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减少疾病在秋冬季反复或加重的目的。对于不同脏腑的虚寒证,贴敷所用的中药和贴敷的穴位都有所不同。
那么冬病夏治的方法只有三伏贴吗?当然不是。除了三伏贴,艾灸、针灸、按摩、内服中药等方法都能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而治疗的时间也不是非要赶在每伏的前几天,只要是在伏天内就可以了。但由于过了大暑之后,自然界的阳气在到达顶点之后会慢慢降低,因此冬病夏治想要达到最佳效果应“赶早不赶晚”。
另外,平日里工作忙、压力大且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容易耗伤气血,表现为各种不舒服的亚健康状态,如果没时间去看医生的话,也可以在家自己调理。
首先要做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导致亚健康的工作生活方式,同时可以用暖贴、艾灸、按摩等方法缓解不适的症状,如每晚泡脚后按摩足三里、关元、气海、命门等穴位,也可以用艾条灸治。
药食同源虽好 小心过犹不及
中医讲“春夏养阳”,其中调整不良生活习惯是重中之重。在夏季,尤其是三伏天,最应注意的是不能贪凉,如长时间待在温度很低的空调房内,过食冷饮、凉菜,坐卧寒湿处等,这些行为都会耗伤人体的“阳气”。
夏天人体的阳气浮散于外,内里脏腑的阳气就会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虚寒”状态,这也是夏季容易出现纳呆、形成“苦夏”的原因之一。酷暑的天气本就容易引起脾胃不适,如果再吃过多的冷食冷饮,就会造成脾胃的虚损。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大家,药食同源的食物亦需适量,并不是吃得越多就越好,有些也不能当成日常饮食长期吃。
《黄帝内经》中讲“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也就是说夏天受了暑邪,人体的阳气没有很好地升发,到了秋天非常容易生病。
因此,为了防治中暑,到了三伏天很多人都会在家中熬煮绿豆汤、红小豆薏米汤等药食同源的食物,希望能够达到祛暑祛湿的作用,但大家不知道这些食物多数偏于寒凉,不建议每天吃、大量吃,否则也会伤及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