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畅春园有座“皇家科学院”

(2022-07-12 08:09:09)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杂谈

分类: 文史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702/20220702_011/20220702_011_15262.jpg

清代绘制的畅春园建筑布局图

  前段时间,《北京晚报》“四时佳气”专栏在介绍芒种节气时,提到了康熙皇帝开发京西稻的历史。

  这段历史与畅春园有着深厚的渊源。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畅春园在北京西北郊建成。畅春园是在明代清华园遗址基础上建成的。畅春园所在之地,泉水丰沛,周边百姓种植水稻的传统由来已久。建设畅春园时,康熙帝就提前在畅春园西部单独辟出一块水稻田,面积约有一百余亩,用于他自己试验和培育优质稻种。

  康熙帝先是在西苑的丰泽园小面积试种水稻,然后再到畅春园的试验田进行大面积试验。其中有一种早稻,因“米谷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而被命名为“御稻米”,这也是后来“京西稻”的鼻祖。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玉泉山下的御稻发展到六百亩,再加上六郎庄、万泉庄、黑龙潭、高梁桥以及石景山、南苑等地,共有近万亩,成为了宫廷御用稻米的主要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康熙帝对于科学、技术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对人文地理、律历、算术、诸子百家、医学、自然科学等,无不涉猎。而且康熙帝非常喜欢畅春园,他经常在这里处理政务。根据史料的记载,他在三十六年的时间里,累计居住畅春园257次,时间长达3800余天。正是在畅春园里,康熙皇帝进行了大量的科学探索、科学试验以及科学类图书的编撰。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皇帝专门指定三皇子胤祉在畅春园成立了“蒙养斋算学馆”。蒙养斋算学馆广纳人才,从全国各地召集了上百人,经过考试后,录取了72人。经过培养,他们中涌现出了一批科技人才。比如天文学家、数学家梅瑴成,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精通算学、天文学的进士陈厚耀,理学名臣李光地的学生、精通乐律音韵的王兰生等,此外还有桐城派的重要作家方苞。由于方苞文笔好,很多科学著作最后是由他来润笔、定稿。

  梅瑴成是这批人才中的集大成者。梅瑴成,宣城人,字玉汝,清代著名数学家之梅文鼎之孙。梅文鼎的数学研究,涉及几乎所有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数学成果,被誉为清代“历算第一名家”。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把梅文鼎列为清代六大儒之一,誉为清代天文算法“开山之祖”。

  梅瑴成自幼聪慧端重,7岁时,其祖父授其算术,一日内就能乘除,且勤奋好学,常跟随祖父夜晚仰观星象,探求天体衡动之理。在家学的熏陶下,年少时就初步掌握了数学和天文学的基础知识。

  1712年,康熙帝下诏给两江总督,征调梅瑴成到内廷蒙养斋,并钦赐监生,充任编官。在蒙养斋内,梅瑴成勤奋编纂,成绩突出,很快得到康熙帝的赏识,第二年即被钦赐举人,两年后又被钦赐进士。

  蒙养斋算学馆的中国年轻科学家、算学家和学者们,他们进行了许多科学研究活动,包括天文观测等。他们通过日影观测来测量黄赤交角,确定出经纬度,取得了许多非凡的成就,蒙养斋算学馆也被誉为中国的“皇家科学院”。

  蒙养斋算学馆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编撰了一批影响巨大的科学地理文化著作。他们编撰了《数理精蕴》、《钦若历书》、《律吕正义》三部科学著作,对整个清代的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些书籍中,梅瑴成的贡献颇多,特别是《数理精蕴》一书,介绍此前100多年间传入我国的欧洲数学知识,并按欧洲数学方法重新阐述中国传统数学内容,这本书对传播西方科学知识起到了引导作用。

  此后,他们又将这三部著作汇总编撰而成《律历渊源》,它融汇当时西方科学的诸多成就,包含天文、数学、乐理等内容,是中国科技史上高水平的总结性巨著,成为康熙时代最大的科学工程。

  康熙帝还组织人员用科学的方法绘制完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为了做好这部地理科学著作的编纂工作,清廷购置了大量的仪器、设备,并派人到全国各地实地测量,积累大量的资料;在测绘的基础上,康熙帝专门委派传教士雷孝思、白晋和中国学者何国栋、明安图等人,负责组织人员绘制详细的中国地图,共历时十一年,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完成了《康熙皇舆全览图》,并予以刊印。

  这部地理地图巨著,采用当时先进的经纬网、梯形投影法等技术,前有总图,后有各省分图,准确绘制了各地山川地势、关门塞口、海汛江防、驿亭津站和环卫交通等,精确生动。地图描绘范围东北至辽宁,东南至台湾,西至甘肃,南至崖州(今海南岛),总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对这部著作十分惊叹:“它不仅是亚洲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

  直到民国时期,《康熙皇舆全览图》一直是我国编绘各类地图的主要蓝本。

  除了科学著作,康熙帝在畅春园内还命人编撰了多部重要历史典籍。畅春园内有座渊鉴斋,它就是编撰浩瀚典籍的地方,康熙帝经常到此指导。在这里,康熙帝还令徐乾学编注《御选古文渊鉴》,这是一部古文选集,收录了自春秋至宋代近800名作家的1300多篇文章。

  康熙帝还组织张英、王士祯等人编修大型类书《渊鉴类函》,这是一部侧重于检查文章词藻的类书,它在明代成书的《唐类函》基础上,进一步将收书范围扩大,使该书在时间上跨度更大,内容上也更为丰富完善。全书445卷,由康熙帝亲自制序刊印。(刘永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