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合院的童年:自学绘画漫漫路,初生牛犊访名师

(2022-07-31 08:09:09)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杂谈

分类: 文史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702/20220702_013/20220702_013_1992.jpg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702/20220702_013/20220702_013_4992.jpg

何大齐速写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702/20220702_013/20220702_013_5992.jpg

  我从小画画入迷,走到哪儿画到哪儿,铅笔在纸上自由挥洒的快感真是难以形容。后来,我又努力练习书法,练草书时,我找到了画速写的感觉。觉得草书像舞蹈,又像音乐,这在美学上称为“通感”。

  我曾利用寒暑假,到过黄山、庐山,把速写和素描结合起来画了各种山的形象和苍松翠柏。那次在黄山住了一晚,两天的时间我共画了四十多幅山景,还觉得意犹未尽。后来又去庐山,在含鄱口画云海,苍苍茫茫,变化无穷,真让我感到大自然的奇妙。黄山、庐山之行,使我认识到用色彩表现风景画的重要。回家后买了水彩纸、水彩颜料、调色盒和大写生夹。还买了一个写生用的三条腿的小凳,折起来是一根棍,打开是三条腿,腿中间是一个三角形的厚帆布坐垫。装备都有了,周六、日就到北海公园、颐和园、香山等地去写生。我的色彩知识和调色能力,是在画水彩画的过程中,慢慢摸索实践,逐步提高的。

  “文革”时期,我也沉浸在画画中,不知饥,不知冷,不知累。整天爬上爬下,衣服全是颜料,层层相叠,都成盔甲一般硬邦邦的,索性也不换了,头发胡子老长也不管,邋里邋遢,可称的上是:“我把画画当成诗,哪管他人笑颠痴。心中自有涂抹在,自然无暇顾烦思。”

  改革开放以后,电视进入了家庭,弥补了我不能到现场观看的缺憾。上世纪八十年代应《北京广播电视报》所邀,开办以舞蹈、戏剧人物为主的“荧屏速写人物”专栏。我常年的速写素描基本功,使我能得心应手,凭瞬间记忆在脑中定格,勾勒人物的神态动作。这些速写作品结集出版为我的第一本画册《作品选》。

  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京城的景物,一天天离我们远去。这促使我赶快把记忆中的老北京往事画下来,留下京城旧影。陆续画了很多老北京的旧景旧情旧人,先出版了《老北京民俗风情画》,后又增补出版了精装版的《燕京往事》。

  我没有受过美术院校的科班教育,这些绘画能力,都是在实践摸索中获得的。所以喜欢到大师故居或展览会上参观,以此感受和学习他们的艺术成就。

  1956年以后,我多次到徐悲鸿故居参观。徐悲鸿1953年因病过早辞世,年仅五十八岁。他的故居,成了公开参观的纪念馆,三个院子,一进门的院子迎面有一处大房子,是徐先生的画室。画室里的画架上,放着他未完成的油画“鲁迅与瞿秋白”,这是鲁迅和瞿秋白坐在藤椅上,尚未着色的大幅油画作品。前院的五间房子,展出徐先生的几幅巨大的水墨画。走进内院是徐先生的书房、客厅和卧室。墙上挂着他的多幅素描人体画和他的书法条幅。我站在他临终的床前徘徊很久。从大师生活的环境,感受这位中国美术宗师伟大的一生。这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很深,我多次到这里感受大师的风范。有一次还偶遇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当时她还很年轻,精力充沛,动作敏捷,好像当时她是去厨房拿什么东西,至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齐白石的故居在西城区跨车胡同13号,我在“文革”后去参观过。当时他的儿子齐良迟就住在东厢房,我还和他聊了半天。齐良迟平易近人,如同常见的老爷爷。他在屋门外立着一个镜框子,里面是他写的书法作品。他还带着我们参观了故居的各个院落,齐白石住的房前建有铁栅栏,这是白石老人自己设计的防盗装置,还真是很独特。

  我经人介绍访问过蒋兆和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他住在赵登禹路东侧的一个胡同里。我去时,他的家人都在,蒋先生看了我的作品,鼓励我多在生活中写生,可以多练练书法,这对画国画是很有益的等等教诲。想想我一个普通学生,也就是初生牛犊不知深浅,求教若渴,才敢贸然打扰了老人家。蒋先生清瘦的脸,有神的眼睛,手中夹着香烟的样子,至今深深印在我脑海里。

  1961年,我还拜访过叶浅予先生。当时只听人说他住大佛寺,具体地址不知道。我和一个同学一起到大佛寺派出所打听叶先生的具体地址。一位女民警十分警惕问我们要干什么?我们说学画画。她看我们俩是年轻学生,最终告诉了我们地址。我们进大门打听,说叶先生住最后一个院子里北房。一敲门,他的儿子叶善箓开门,我们说明来意,他刚要我们进屋,叶先生站在书柜前正翻看什么,一听是陌生人要求教,就说:“不行,我刚病好出院,没有精神,不接待客人。”我们吃了个闭门羹。后来,我把自己画的速写作品寄给他看,他用毛笔给我写了封回信,肯定我画得好,鼓励我要深入生活,嘱咐多画速写等。

  那时也没有追星、粉丝一说,我到处拜访求教,只是希望在大师指导下能进步快些。这些打扰,可能是给先生们添麻烦了。记得有两句歌词说:“谁的年轻不莽撞,谁的成长不受伤……”我磕磕绊绊一路走来,只是为了一生的爱好。到如今,我不敢说自己有多高的成就,也都尽力帮助后学者。(何大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