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花开兆吉祥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太平花,别名丰瑞花、太平瑞盛花,因花开农历五月,雅称“五月香”。又因萃成一簇,色白如雪,幽香淡雅,且名含“太平”二字,寓意太平盛世之吉兆,历来为人们所青睐。北京栽植太平花已有千余年,且以故宫绛雪轩、大觉寺、戒台寺最为知名。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624/20220624_022/20220624_022_17007.jpg
太平花作者摄于国家植物园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624/20220624_022/20220624_022_20007.jpg
故宫御花园绛雪轩,选自1977年出版《故宫》图册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624/20220624_022/20220624_022_18007.jpg
清乾隆九年唐岱与沈源合画《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西峰秀色》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624/20220624_022/20220624_022_19007.jpg
清乾隆九年唐岱与沈源合画《圆明园四十景图咏·接秀山房》
蜀中名卉到京城
据《中国花卉大观》记载:太平花为绣球科、山梅花属,北方山林常见多年生落叶灌木。枝叶茂密,花朵聚集,花瓣洁白,花蕊乳黄,高雅而清香。其最早名为丰瑞花,产于四川,以青城山太平花最佳,“似桃四出,千百苞骈萃成朵”,为蜀中珍品名卉。
宋天圣元年(1023年),丰瑞花作为贡品从成都移植到汴梁(今开封)。仁宗赵祯甚爱此花,令人将其植于御花园中,予以精心莳养。他认为“丰瑞花”这个名字虽好,但尚不足以表达吉祥太平之意,于是为其取名为“太平瑞圣(盛)花”。得到皇帝赐名,丰瑞花身价倍增,成了皇家花园禁苑中的名花。次年(1024年),史学家宋祁经皇帝召试,授直史馆(官名)。他在御花园观赏太平花后,遂在《益部方物略记》“太平花”题下记载:“瑞圣花,出青城山中,干不条,高者乃寻丈,花率秋(实为春夏间)开,四出,与桃花类,然数十跗共为一花,繁密若缀,先后相继而开,凡阅月未萎也。蜀人号丰瑞花,故程相国琳为益之年,绘图以闻,更号瑞圣花。”并赋《瑞圣花》诗:“众跗聚英,烂若一房。有守绘图,厥名乃章。繁而不艳,是异众芳。”由此可见他对太平花的喜爱。
北宋靖康二年,即金天会五年(1127年),南下的金兵攻进了汴梁城,抢夺许多奇珍异宝,御花园中的太平瑞盛花也被北移,植于中都城(今北京)及京郊。
金贞祐三年(1215年),“蒙古兵遂入中都,吏民死者甚众,宫室为乱兵所焚,火月余不灭。”(《金史》)皇宫中太平花被毁弃,而中都西郊的太平花却躲过一劫,年年花开满枝,并被移植到多处寺院内。
到了明代,宪宗朱见深颇好绘画,且擅长山水花鸟画。一日他巡幸至京西寺院中,此时正值太平瑞盛花绽放,他颇为喜爱,遂令僧人将其移至紫禁城后苑,此后每至太平花开,便到后苑绘画。
据《清稗类钞》记载,清道光皇帝登基后,为避其父嘉庆“仁宗睿皇帝”之讳,将后苑中的“太平瑞盛花”赐新名为“太平花”,这是该花第二次被皇帝赐名。同一花卉经两位皇帝赐名,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辟邪迎瑞享太平
太平花被视为盛世之“物候”征兆,据说该花“盛世则全树着花,否则不开,故名太平花”(杨芃棫《清宫词》)。又传说太平花可以祈祷平安,驱魔驱邪,所以又被誉为“辟邪迎瑞之花”。太平花历来为人们所青睐,尤其受到清代帝后的喜欢,皇城的社稷坛、紫禁城的御花园、西郊御园中多有栽植,以祈望太平盛世,江山永固。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玄烨在前朝神宗外祖父李伟所建“清华园”(非今日“清华园”)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并在园中广植花木,紫禁城后苑中的太平花也被移植于此。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胤禛即位后,改年号为雍正,拓展赐园。乾隆年间又进行了增建、改建,形成圆明三园的格局。雍正、乾隆父子先后在园内广植花木,太平花也多有栽植。据传,乾隆皇帝在圆明园四十景中的“西峰秀色”和“接秀山房”植有百余株太平花,每至花开时节,便到此赏花。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京西“三山五园”,御园中的太平花遭到劫难,只有长春园法慧寺大佛殿前的两丛幸存。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将幸存的两丛太平花移植到排云门前,一边一丛,寓意天下太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这两丛太平花再遭浩劫,其中一丛被焚毁。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第二次重修颐和园时,下令将故宫绛雪轩前的太平花移来一部分,补种到排云殿前。
作为皇家禁苑中的太平花,深受后妃们的钟爱。慈禧和隆裕两朝太后以及瑜妃、瑾妃等曾以此花作为礼品赏赐王公大臣,不少的王公贵族都以宅园中能植有太平花而深感荣幸。
清末两朝帝师翁同龢(hé)很喜欢太平花,恭亲王便令人从自己府中那丛太平花上分离出几枝,送给翁同龢。翁特别高兴,遂将自己珍藏的一幅郎世宁的《祥瑞图》回赠给恭亲王。
“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曾得到光绪皇帝赏赐的太平花幼苗,多年后在宅园中茁壮长成。康有为去世后,其次女康同璧每到太平花盛开之时,总要邀请一些清朝的名人之后,如张之洞、林则徐的后人和爱新觉罗家族后裔来园观赏。
据传太监总管李莲英(实为李连英)和小德张(张兰德)凭借自己的权势,曾多次偷挖御园中的太平花,以高价转卖给官家私宅种植。天津有位军阀,曾以200块大洋,从小德张手里购得一丛据说是从宫里移植来的太平花,与月季相配栽植于庭院中,寓意“四季太平”。
京城太平花以故宫绛雪轩最为知名,植于轩前平台上,其所植说法有二。
一说道光帝嫡母钮祜禄氏格外喜欢太平花,为此宣宗令人于道光三年(1823年)将畅春园中的太平花移至紫禁城的绛雪轩,以此代替原先的海棠。
二说是河南巡抚从开封进奉而来。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慈禧率光绪帝等仓皇逃至西安。一年零两个多月后回銮,并取道开封府,河南巡抚松寿率大小官员在开封城外恭迎圣驾。慈禧在此停留32天后还京。巡抚松寿特进奉太平花几株,取意太平盛世。慈禧甚是喜爱,遂带回京城,栽植在紫禁城绛雪轩。
1924年,逊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次年紫禁城辟为故宫博物院。傅振伦曾在此任职,他在《七十年所见所闻》对绛雪轩中的太平花有所记述:太平花“绛雪轩于其东,每年春季开花,色白如雪,香味浓郁,清帝与群臣游园赋诗,歌颂升平。慈禧太后也极欣赏此花,保护备至。昔日每当太平花开放时,故宫博物院往往举行游园会”。
著名学者朱家溍早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即被聘为专门委员,对故宫一草一木,皆有深情。他在《故宫》中写道:“(绛雪)轩前琉璃花台中除点缀湖石、散植花木以外,迎轩植太平花一丛。此花芳香馥郁,花瓣尤为洁白,花开时层层叠叠,还保留一些‘雪’的色彩。”
夏日菩提定心神
从金代开始,太平花在北京已有种植,历经千余年,已成为北京乡土树种。《北京森林植物图谱》对太平花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太平花为落叶灌木,高1至2米。总状花序,具5至9朵花,有香味;花期5至6月,果期8至9月。分布及生境:北京见于各区县山地,生于山坡和溪边灌丛。”
太平花也称北京山梅花,多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山坡、林地、沟谷或溪边向阳处,如京西百花山、妙峰山、上方山及怀柔喇叭沟门、延庆松山等地。
清末瓜圃老人金梁对太平花熟稔至极,他在《北京名园趣谈》中写道:“北京城里的太平花,由于是多年丛种,生长缓慢,干细如指,不易成树,所开花朵也逐渐演变成了单片小白花。然而,太平花仍不失当年姿色。”
太平花因花色纯白如雪,清净不染,玉洁清香,故为僧侣所青睐,被植于禅林寺院,又因其夏日盛开,故有“夏日菩提”之美誉。历史上戒台寺、潭柘寺、大觉寺、广化寺等均有栽植。
戒台寺是京郊寺院中太平花种植最多的寺院,有30多株,主要分布在方丈院的周围,以及直上直下的台基侧壁上,树干高大,郁郁葱葱,花开季节,满园馨香,许多香客慕名而到此观赏。
清末民初书画家、蒙古人三多戈(字六桥),仲夏之日携侧室玉并到戒台寺观赏太平花,受到僧人的热情款待。玉并在赏花后即兴赋《太平花》诗曰:“粉团黏住旧繁华,本穴徵祥竟共夸。三十六宫春自好,年年开落太平花。”
西山大觉寺内有三株太平花,一株生长在“功德桥”畔,另外两株在“四宜堂”院内。据传这些太平花是清代道光皇帝所赐,与寺内玉兰花齐名,故有大觉寺“春赏玉兰花,夏赏太平花”之说。近代文化奇人张伯驹先生曾多次前往大觉寺游观,并赋诗以纪游抒怀。其《听泉》诗中对太平花予以赞美:“清泉汩汩净无沙,拾取松枝自煮茶。半日浮生如入定,心闲便放太平花。”(户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