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兵团战士btzs
兵团战士btzs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2,170
  • 关注人气:1,5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风景:卖煤油

(2022-06-19 08:09:09)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老北京风景:卖煤油


      据说清朝重臣张之洞的父亲张锳在做知府时,为鼓励年轻人好好读书,想出了一个办法。每天晚上,他都派出差役,带着油桶四处巡查,如果发现有读书人正挑灯夜读,就给他油灯里添上一勺油,并高喊一句:“知府大人给相公加油!”受到知府大人的关爱和鼓励,年轻人读书更用功了。“加油”二字,据传就是这样留下来的。现在,各种场合为激励人克服困难,都能听到呼喊这两个字,传承不衰。

  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夜晚照明都是用油灯,只不过最开始用的是动物油脂,但动物油不容易得到,并且燃烧时冒出难闻的气味。慢慢地,人们发现豆油和菜籽油都可以点燃,在灯碗中倒入食用的植物油,加入棉线捻的灯芯,黑暗中便有了光亮。因为是食用油,也才有了传唱至今的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咯吱咯,叫奶奶,奶奶抱猫来。”如果那时用的就是后来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煤油,自然就没有小老鼠什么事儿了,也就没有这首家喻户晓的风趣儿歌了。

  煤油是西方人最早发现的,到十九世纪末,纽约的美孚石油公司把第一批煤油运进了中国,中国人才开始了使用煤油点灯的历史,因此当时老百姓把它叫“洋油”。为了让更多的人家使用煤油,美孚公司还免费赠送或低价出售带玻璃罩的小油灯,它可以调节灯芯、掌控亮度,也就控制了用油。而且可以平放、手提、高挂,油还便宜。于是,这种油灯很快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接受。使用的多了,需要的煤油量自然就大了,于是大街上就有了煤油铺,卖煤油小贩也接长不短儿地进胡同了。

  卖煤油的都是挑担子,前后各一个大桶,这桶就是美孚洋油进口时装油的大桶,一般都是竖长方形,开口的螺纹拧盖儿在上面。前面挑的桶旁边,挂一个装着卖油工具的小兜子,里面放着大、中、小三个洋铁皮焊成的“提子”。那时卖油都叫“打油”,这个打字,就是小贩从油桶中提取煤油的那个动作。

  小贩进胡同就吆喝“打煤油——打洋油——打灯油嘞!”有的手里还拿个梆子敲,吆喝完了,拖着长音,梆梆敲几下。听到墙外吆喝,家里的主妇就赶紧从屋门背后或其他隐蔽的角落找出玻璃煤油瓶子。因为煤油是家里不能断的东西,卖煤油小贩又不是天天来,所以每家都得有几个瓶子预备着,可又怕孩子给踢了、碰倒了、误拿了,就得千方百计收拾好。拿着用空了的瓶子,出大门喊住小贩,小贩看看瓶子大小,拿出相配的提子,长柄咕咚下去,一探到底,满满打上来,用漏斗倒入瓶中,按提子大小收钱。

  到了二十世纪,北京开始有了电灯,但卖煤油的买卖还是很好。为什么呢?因为用电灯贵啊!最初的发电机很小,只勉强供紫禁城、领事馆、银行、洋行用。后来有了石景山发电厂,发的电也有限,只有有钱人家用得起。那时如果有人家想装电灯,得先向电灯公司申请,批准后要向私人电料行买电线,自己备好灯罩、灯口、灯泡、电门等所需用料,再请安装工人上门安装,那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不是一般人家能承受的,所以煤油灯依然与百姓相伴了很长一段时间。

  随着市政设施的发展,后来电灯虽然在北京城里逐步普及了,但因电网不稳,经常停电,所以煤油还是每家必须储备的。直到解放后,发电厂扩大,设备更新投入,才让老百姓彻底走出了给灯“加油”的境地。(何大齐图 木玉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