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铁良留学过日本吗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
分类: 文史 |
陆军士官学校这组图片比较完整,前面是学校的建筑及景观,接下来是当时日本教官合影,然后是中国留学生的合影(分为“浙江派遣留学生”“北洋派遣留学生”“南洋派遣留学生”“湖北派遣留学生”四类)。
尤为难得的是,留学生的姓名、专业(骑兵科、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等)都用中文逐一做了标注,从其他照片上“清国留学生”等字样能看出,这是日方所做的标注。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604/20220604_011/20220604_011_2734.jpg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照片中“湖北派遣留学生”的合影,上方左起第四列有“步兵科铁良”的标注。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604/20220604_011/20220604_011_1734.jpg
https://bjrbdzb.bjd.com.cn/bjwb/mobile/2022/20220604/20220604_011/20220604_011_25734.jpg
1930年《陆军士官学校入学中华民国前清人名簿》72页有铁良的信息。
铁良为何由湖北派遣留学
通过当年留学生合影中的标注,一个又一个只存在于历史文献中的名字立马鲜活起来:“北洋派遣留学生”炮兵科张绍曾,“湖北派遣留学生”骑兵科吴禄贞、炮兵科万廷献……
资料记载,1899年6月,湖北武备学堂选派的吴禄贞、万廷献等人以及来自河北、浙江、上海等地共40人成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批留学生(也有不少资料认为是1900年12月入学)。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这本相册是清代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期的留学生(相册中的留学生正好为40名),其珍贵程度无需多言。
在细细浏览“湖北派遣留学生”这张合影时,被另一个熟悉的名字吸引:铁良。
铁良是晚清重臣,曾任军机大臣,清廷设陆军部之后,铁良任陆军部尚书。前不久,笔者翻阅《鼠疫斗士——伍连德自传》一书,还提到了伍连德与铁良的一段故事。
1908年,伍连德打算到北京,接受袁世凯此前对他的邀请,担任天津陆军医学堂帮办(副校长)一职。然后正当他准备从天津坐火车到北京时,清廷政局突变,光绪帝和慈禧相继驾崩,袁世凯失势回乡。来到北京城的伍连德,在友人的斡旋下,得到了陆军部尚书铁良召见,铁良签署了天津陆军医学堂帮办的任命,伍连德由此开启了自己在中国的不平凡之旅。
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又在清廷担任陆军部尚书,一直在军界摸爬滚打,逻辑上似乎没有问题。笔者也没多在意。突然,“湖北”两字映入眼帘,一连串疑问一闪而过:这位满清贵胄为何由湖北选派?他和湖北有着怎样的渊源?
于是查阅铁良的生平,但是奇怪的是,资料里很少提到铁良有留学日本的经历,大多只有这样一句话:1903年,铁良到日本考察,回国后升为户部尚书。如果赴日考察属实,那是不是铁良赴日考察,也算作留学?笔者很快就推翻了这个解释:时间上存在明显误差。尽管第一批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入学时间有1899年和1900年两种说法,但不管哪种说法,都比铁良考察日本的时间早。
笔者第一个念头,日方在标注时写错了,将另一位满清贵胄良弼标注为铁良。经过查阅得知,良弼是第二期留学生(有资料说是第三期),铁良为良弼之误的说法也被排除。更重要的是,从多篇介绍铁良的资料中并没有发现他落籍湖北的记录。根据资料,他的祖父曾为江西吉安知府,但是后来家道中落。无奈之中,铁良只得放弃科举,自研财经、军事,后来成为荣禄手下一员。
为了确认铁良在1900年前后的经历,笔者查阅了《清实录》。铁良出现在《清实录》的第一条记录,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日。当天清廷召集了世铎、奕劻、溥伟、载沣、荣禄等满清贵胄以及数十位大臣(铁良排在后面),商讨对京城里的义和团采取何种态度:“究竟该拳民临敌接仗有无把握。世铎等须细加察验。谋定后动。万不可孟浪从事。”顺带提及的是,清廷显然并没有“谋定后动”,五天后(即五月二十五,阳历6月21日),向列强十一国宣战,引发“庚子国变”。慈禧和光绪也在不久后西逃。
虽然清廷遭受了极大打击,但铁良的升迁之途却似乎被打开。1901年七月,他被任命为大理寺少卿,署左翼总兵官。两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从国内的仕途轨迹来看,铁良不太可能在1900年前后作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第一批留学生。
这就有意思了。那么,照片中的铁良为何人?是标注者写错,还是这两个铁良并非同一人?
同时代有两位铁良
笔者开始查阅众多关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资料。在《留学前后——留日士官生群体特征研究》的文章里,了解到这样一个信息,《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将帅录》(陈予欢著)中收录了从近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左右四十多年来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学员。
经过多方求助,找到了《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将帅录》的电子版。这本书收录了共1600多名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学员信息,书本按照学员的姓名笔画做了目录索引。笔者在“十画”(“铁”字有十画)那一栏,迅速搜寻“铁良”的名字,可惜的是,从头至尾,只发现一个“铁忠”的名字。笔者难掩失望:如果连这本如此全的书都没有收录铁良,那还有哪些资料可查?
就在失望之余,笔者进入“铁忠”的词条。没想到,短短几段文字,就让问题迎刃而解:这位铁忠就是苦苦寻觅的铁良。
这是怎么回事呢?且看这本书上的介绍:“铁忠,原名铁良,登记籍贯为湖北荆州府,湖北荆防镶白旗人。早年入两湖书院读书,1898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赴日留学……1899年6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期学习(注——这也是第一批留学生入学时间为1899年这种说法的来源之一,日本方面的资料记载的时间是明治33年即1900年12月),1900年11月毕业。回湖北新军任职,旋赏候选知县。其时因与兵部侍郎、江宁将军铁良同名,奉命改为铁忠。”
原来合影中的那位铁良,并不是满清贵胄铁良,而是来自湖北的同名之人。
虽然疑惑得以解决,但头脑里还是多了一个疑问:这种说法的来源靠谱吗?在“铁忠”这个词条之后,作者也附有参考书目:沈云农主编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民国留学生名簿》(1977年,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三十七辑)。
笔者找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民国留学生名簿》一文内,另附有一本写有“昭和五年(民国十九年)调”字样的《陆军士官学校入学中华民国前清人名簿》。这个小册子应该是按照日文的某种顺序列出了第1期至第22期的学员名单(截至1930年只有22期,此后还有10期留学生)。该名簿还分为“兵科”、“姓名”、“出生地”“任职地位”以及“现住所”等几项。经过仔细寻觅,笔者在手写版小册子的第72页,找到了铁良的信息:他是第一期学员,“兵科”为“步兵科”,“出生地”为“湖北荆州”,“职位”是“前两湖总督”,“现住所”则是“天津”。
这份调查表中的铁良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合影中的铁良能对应上,也就是说合影中的铁良是来自湖北荆州铁良,这个说法是比较确凿的。
有了这些线索,笔者查阅到了更多信息。在武汉地方志数字方志馆的网站中也找到了“铁忠”的词条。它对铁忠的身世有这样的介绍:
铁忠(1864-?),原名铁良,字韵铮。满洲镶白旗人,因祖辈驻防荆州而落籍江陵。少时入牛录官学,后入辅文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赴日本留学,入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一期。1902年毕业回国,任湖北新军第一镇第二标标统。因与兵部侍郎铁良同名,遂改名为铁忠。
两份不同的材料都提到铁良改名为铁忠,应该可以作为比较可信的说法。查阅《清实录》,生活在京城的铁良正是在1902年农历的十二月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的。
留过学的铁良
有怎样的人生轨迹
那么,铁忠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综合武汉地方志以及《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将帅录》的记载,将他的经历介绍如下。
宣统二年(1910年),铁忠负责湖北全省军务,并开办湖北陆军测绘学堂、陆军讲习所和陆军参谋班,为清廷培养新军。1911年夏,武汉革命力量迅速发展,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作为清廷的利益代表,铁忠自然是想方设法扼杀革命。为防备军队起事,他与湖广总督瑞澂合谋,将集中在武汉三镇的“不稳”新军分遣至四川资州、湖南岳州及省内的郧阳、宜昌、襄阳各地。
10月9日,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3人被捕,主审他们的便是铁忠。最终,三位革命先驱英勇就义。但是,革命的烈火早已传播开来。10月10日清晨,武汉新军各标革命官兵向总督署发起猛攻,势如破竹,铁忠护卫总督瑞澂登上楚豫号兵舰赴汉口,而后继续指挥残部对革命势力进行反扑。失败后,铁忠乘车北上,抵达河南信阳。
在武汉地方志网站上,对于铁忠在辛亥革命后的轨迹介绍不多,只是说1912年南北议和后,东渡日本,不知所终。而在《中国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将帅录》中记载的比较详细:辛亥革命后,铁忠逃回北京,投至冯国璋部下。1912年任禁卫军司令部军需处处长,1913年获得北洋政府颁发的三等文虎章。1914年,被北洋政府任命为两湖总督署总督等职(这也与前文提到的1930年调查表中“前两湖总督”一致)。1923年1月,被北洋政府陆军部特任为将军府“穆威将军”。
曾杀害革命党人的清廷官员铁忠,在清廷灭亡后,摇身一变,居然成为民国北洋政府的座上宾,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吊诡与无奈之处吧。(姜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