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能否以百户身份参军?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杂谈 |
分类: 文史 |
《山河月明》开篇就说燕王朱棣逃婚,假冒秦王府百户朱四郎从军,参加洪武北征。堂堂皇子降低身份,投身军营,颇具戏剧性,但是史料中记载的可能性不大。事实上,正如电视剧中所演,朱棣冒充朱四郎很快就被人发现。
导演或许是想通过冒充百户这一情节展现朱棣的平民本色。由于朱元璋出身草根,朱棣的童年并非一帆风顺。他出生于1360年,当时的朱元璋正在与陈友谅作战。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旧历年底,朱棣才给渡江后生的七个儿子逐一命名,朱棣此时才有了自己的名字。
根据史料记载,明代时,亲王嫡长子年及10岁便立为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亲王其他诸子年满10岁封郡王,冠服视二品。
朱棣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获封“燕王”,这时的朱棣正好10岁。
亲王有府兵,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令设置亲王护卫指挥司,各亲王府护卫少者3000人,多者19000人。亲王还有军事指挥权,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晋王、燕王统帅大军北伐,颍国公傅友德等皆听其节制。
当有战事时,亲王往往代表皇帝御驾亲征,节制将军,统帅大军。燕王以地位尊贵的亲王身份,降为低级军官,疆场厮杀,是不允许的。
当然,朱元璋称帝后,对太子及其他皇子的历练是有安排的。洪武九年(1376年),燕王被安排到安徽凤阳,一待就是三年。在练兵演武的同时,还要充分了解民生疾苦和民间生活。而后,又安排在老丈人、大将军徐达军营中接受历练,朱棣也展现出了自己在军事上的能力。
《明史·成祖一》记载:“二十三年(1390年),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注——朱棣)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洪武二十三年,朱棣已经30岁,早已成为能征惯战的将帅,在征讨大元乃儿不花时,显露出指挥才干,深得洪武帝欣赏,这也为他在靖难之役中打败建文帝埋下伏笔。
顺便说一下百户。明代军队仿唐代府兵制,参照元代军制,实行卫所制度。卫所遍布全国各地,大抵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千人为千总,百人为百户,五十人为总旗,十人为小旗。按照人数规模大致相当于旅长、团长、连长、加强排排长、班长,百户则相当于连长。
《山河月明》中屡有两军交战的战争场面。将士们衣冠齐整,戎服威严。其实朱元璋起义时并无整齐的军服,其部属服饰五颜六色,只是用红布做记号。交战中,尤其是近战,与对方厮杀在一起,很容易误伤。做了吴王的朱元璋意识到统一军服的重要性,开始规范部队的军服。将士所穿的战袄、战裙、战旗一律用红色,头戴阔檐红帽,插小旗。攻城时,士兵系拖地棉裙,这样不易被箭矢所伤。
明朝建立后,大明军队有了统一的军服。洪武九年(1376年),明太祖诏令制造棉花战衣,并使用红、紫、青、黄四种颜色进行区别。
明代戎服分为作战与礼服两个类别。作战的戎服以铠甲为主,多用钢铁打造。各边军士从戎,身荷锁甲、战裙、遮臂等,其重四十五斤,铁盔、护心等一起重达十多斤,一副铠甲用铁甲片数百,其分量四十斤以上。
由于铁铠甲太重,军士负担过重,影响行军速度和战斗力,明代用棉布制造防护甲,原来铁甲的某些部位也用棉甲、布甲代替。南方军队以步兵为主,不堪铠甲重负,往往采用轻便的赤藤甲、唐猊甲和纸甲等。
明代的头盔也很丰富,但是剧中的明军头盔,借用了元军和清代大阅盔甲的组合造型。明军盔甲造型扁平,大多有帽檐,盔甲更多是瓣形,如四瓣、六瓣、八瓣等,蒙元与清朝盔甲则为高直的状态,比明军盔甲高,呈锥形,没有瓣形。而且明军的铠甲,肩部形成盆领式装饰,并不是剧中披肩式护肩甲。
洪武北征中,与大明军队交战的扩廓帖木儿,本名王保保,系突厥部之乃蛮部的第四代酋长、元末河南地区军阀头目察罕帖木儿的养子。王保保不是汉人,也不是蒙古人,而属于色目人。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拥皇太子孛罗帖木儿,入京为左丞相。元代官员穿一种名为“质孙衣”的服装,以衣料和色泽来区别品级高低。
洪武北征,当两军交战之前,王保保及其部下家眷,按照民族习俗,应该是穿蒙元的服饰,且戴民族帽式。元代蒙古男子衣服以袍、袄为主,以带束腰。蒙古男子的发型与汉人的不一样,留前发及两侧头发,其余剃去。元代蒙古女性穿着传统袍服,腰身宽大,名为大袖衣。他们的服饰,如果是交领,多数是左衽形式(即前襟向左掩,与汉族右衽相反)。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