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品和足球曾经是同道

(2022-04-06 08:09:09)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小品和足球曾经是同道



    “中国足球需要实干家,不需要键盘侠。”近日,某足球明星在微博上怒怼一位知名小品演员,以回应后者对某足球队的批评。

  遇到批评,常见的反驳便是:外行有啥资格品头论足?

  其实,稍懂历史即知,小品演员谈足球,还真不算外行。在古代,俳优与蹴鞠同属百戏,均归太常寺中的太乐署管理,穿越回去,小品演员和足球运动员算得上“同行 同事”。

  我国自东汉起便形成了在重大节日庆典上举行百戏表演的制度,除娱乐、休闲之外,还有其他目的:俳优可以起到劝谏、下情上达的作用,元代学者杨维桢曾称赞说:“一言之微,有回天倒日之力。”至于蹴鞠等技巧类项目,从战国时代就被视为“讲武之礼”,是为了“用相夸示”,隋炀帝曾在西域办过几次大型表演,让“胡人大骇”,“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暂时稳定了西北局势。

  时代发展,如今百戏细分为杂技、魔术、小品、摔跤、足球等,已是术业有专攻,但内部仍有相通处,即隋文帝斥百戏时提出的“未有奢华而得长久者”——务求实绩,而不是凑热闹、养闲汉。

  至少古人是这样看的:只要坚持这一标准的批评,就是内行意见。

 

  晏子的身材为何缩水

  古代专有“优谏”一词,指俳优在演戏中进行的讽谏,其中代表人物有优孟、优旃(音如毡)等。优旃是侏儒,秦二世想用油漆涂饰城墙,优旃说:太漂亮了,早该这么干,但得先找一间能阴干城墙的大房子。秦二世大笑,遂止。

  司马迁在《史记》中设《滑稽列传》,称俳优“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岂不亦伟哉”。自古劝谏难,司马迁本人也因此受害,自战国起,出现了士大夫俳优化的倾向,体现在对晏子的塑造上。

  晏子是齐国名相,因“晏子使楚”闻名,他用辩才维护了国家荣誉和利益,但学者王绪霞在《晏子未使楚考》中指出,这是后人建构出的伪史:

  其一,在《晏子春秋》中,晏子至少出使楚国两三次,均不录具体时间,且《左传》中无载。

  其二,当时只有吴楚等国君称王,齐君不称王。《晏子春秋》中,晏子一口一个“王”,是战国人的习惯。

  其三,以“圣人”称晏子,在他生前不可能。

  其四,《晏子春秋》中有“万乘”,是战国才出现的词。

  其五,《晏子春秋》记晏子见过吴王夫差。夫差继位于鲁定公十五年(前495年),据《史记》载,晏子已于5年前去世。

  晏子的父亲晏弱是名将,曾征战4年,灭掉莱国,享国老待遇,晏子因而成了齐国大夫。身为名将之后,晏子的身材可能不矮。古代俳优多侏儒,《晏子春秋》这么写,显然是想把晏子塑造成“俳优之神”。

  汉人“幽默”让人受不了

  《晏子春秋》或成书于秦末汉初,正是劝谏最难的时期。

  秦始皇“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刘邦则鄙夷儒生,“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汉武帝更可怕,他说:“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如此氛围,大臣们都被逼成弄臣。仅汉武帝一朝,便有东方朔、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严安、枚皋等。

  司马相如有政治理想,却“常称疾避事”。在《大人赋》中,他写道:“使句芒其将行兮,吾欲往乎南娭(同嬉)。”连神仙都想逃走。东方朔则自称“避世于朝廷间者也”,喝醉后唱:“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汉代人善写刻板文章,其“幽默”让人受不了。比如戴良的《失父零丁》,如此描写他爹:

  我父躯体与众异,脊背伛偻卷如胾(音如字,意为切成的大块肉),唇吻参差不相值,此其庶形何能备。请复重陈其面目,鸱头鹄颈獦(音如歇,即短嘴狗)狗啄,眼泪鼻涕相追逐,吻中含纳无齿牙。食不能嚼左右磋,似西域骆驼。请复重陈其形骸,为人虽长甚细材,面目芒苍如死灰,眼眶臼陷如羹杯。

  作者假借寻父,挖苦有生理缺陷的人。汉代文人最爱这种哏,蔡邕用《短人赋》挖苦侏儒,王褒用《责须髯奴辞》,称有胡子的奴隶“曾不如犬羊之毛尾,狐狸之毫牦”,几近于骂。环境太压抑,文人们也变得刻毒。

  唐廷对俳优限制多

  三国时,曹操“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娱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他的儿子曹丕、曹植都喜欢开玩笑,俳优再度受重视,常用底本是《吴质别传》。吴质是魏国名臣,不知为何要拿他“砸挂”,该书已佚,仅存目。

  隋文帝曾废百戏,但隋炀帝又集天下艺人三万余人于东都洛阳,设教坊,唐代因之。据《新唐书》,唐初太常寺散乐人计382人,仗内散乐人1000人,音声人10027人。唐玄宗时规模进一步扩大。

  借口“俳儿戏子,言辞无度,非所以导仁义、示雍和也”,唐廷对俳优限制多,只许低级趣味的幽默。比如清代黎庶昌从日本抄回的《古逸丛书》中(唐玄宗天宝六年,即747年的抄本),有《肥人篇》称:“昔者刘仓,腰带三丈,孟业身重千斤;满奋遍体膏流,赵伯肚脐藏李;董卓脂燃数日,赵女嫁易两夫;陈群马不能胜,庾嵩大车才受。”还是蔡邕、王褒式风格。

  唐朝有参军戏,犹今天的“二人转”或相声。一人扮“参军”,一人扮“苍鹘”,以问答搞笑(后期也有三人或多人演出),比如敦煌石窟中发现的《茶酒论》,扮演茶的挖苦饮酒误事,扮演酒的指责茶廉价,争执不下,最后扮演水的看不下去了,斥责道:“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

  唐朝幽默多似耍贫嘴。韩愈写过《毛颖传》等,用毛笔的命运讽刺世道人心,却被后人责为“出于谄谀、戏豫、放浪而无实者”。

  “谐音梗”也能救人一命

  唐宋是中国从贵族社会转向平民社会的关键期,主流不认可玩笑,却不乏有勇气的人站出来。

  唐玄宗喜马球,对俳优黄幡绰说:“欲得好马,不知谁善相马?”黄幡绰说:几位丞相都善相马。唐玄宗问何以知之?黄幡绰说,我看他们每天骑的都是好马,肯定深通《马经》。唐玄宗大笑,却也没追究。

  唐宋优谏特别擅长谐音梗。唐昭宗准备任夸夸其谈的朱朴为相,俳优穆刀绫便扮演佛教徒,念经道:“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谐音“若是朱相,即是非相”,唐昭宗猛然醒悟。

  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蔡京为敛财,铸“当十钱”。宫廷宴席上,俳优装扮成卖浆者,一钱一杯,有人买了一杯,付“当十钱”,卖家说:“我刚摆摊,没钱找,要么您再喝9杯?”对方喝了五六杯,实在喝不下去,说:“幸亏‘当百钱’还没出。”宋徽宗悚然,下令停“当十钱”。

  宋高宗时,御厨煮馄饨不熟,被下狱问罪。两名俳优扮书生见面,互问年庚,一人称“甲子生”,一人称“丙子生”,有俳优说:“都该下狱问罪。”宋高宗问为什么,回答说:“饺子(甲子)、饼子(饼子)都生,和馄饨生同罪。”宋高宗大笑,赦免了厨师。

  南宋理宗时,奸臣丁大全任相,与宦官董宋臣勾结。一次内宴,俳优敲锣,另一俳优推开他,说:“不奏乐,整天叮叮咚咚的,你要干什么?”他回答说:“现在干啥事能离得开叮咚(丁、董)?”

  明朝俳优有骨气

  明初舆论环境恶劣,据焦循《剧说》引《国初事迹》:朱元璋让乐人张良才说平话,张良才布置舞台,擅写“省委教坊司”招子,贴在门柱上。朱元璋知道后,大怒:“贱人小辈,不宜宠用。”让人将他捆起来,扔到水中。

  明中期后,直言者渐多,比如俳优阿丑,得知保国公朱永令手下士兵给他家盖豪宅,就扮儒生,在内宴上诵诗:“争帝图王势已倾,六千兵散楚歌声。”这是唐代胡曾《咏史·乌江》中的名句,另一俳优说:你记错了,是“八千兵散楚歌声”。二人争论不已,最后阿丑说:“你还不知道?那2000兵正给保国公家盖房子呢。”

  明代理学家鄙夷俳优,认为他们“染神丧志”“非徒无益”。但明代俳优颇有民族气节,在大是大非上绝不退让。

  明清之际,许多明臣投靠新主子,包括著名诗人、“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伟业。在宴会上,他特意点《朱买臣休妻》,因座中有人姓张,剧中有角色名“张石匠”,欲以调笑。可俳优每唱到“张石匠”,都改成“李石匠”。就在吴伟业称赞俳优聪明时,俳优突然把台词改成:“姓朱的有甚亏负你?”

  剧中主角姓朱,明朝皇帝也姓朱,此处是一语双关,吴伟业大惭,避席而去。

  甲申之变(1644年),某大司马投降,后仕清,一次在西湖赴宴,俳优表演《铁冠图》时,突加入一句台词:“臣兵部尚书吴年齿迎接圣驾。”“吴年齿”即“无廉耻”,大司马只好半道退席。

  连慈禧太后都敢挖苦

  清朝也不乏耿直的俳优。

  学者李颖在《明清俳优戏的语言艺术》中钩沉,光绪时一次堂会,天热,座中皆武将,着装严谨,奴仆却多赤膊。一俳优指台下问丑角刘赶三:“此何炎炎,而彼何凉凉者?”刘赶三说:“各位老爷都是吃过冰的。”“吃冰”指武将贪污军饷。

  刘赶三连慈禧太后都敢挖苦。一次去宫中唱《十八扯》,刘赶三扮皇帝。临入座,突然到场口说:“吾为假皇帝,尚能坐,彼真皇帝日日侍立,又何曾得坐耶?”因慈禧看戏时,光绪只能站在一旁。刘赶三当众指出,慈禧只好赐光绪坐。

  光绪年间,一次公演《清溪洞》,上海俳优何家声扮孙悟空,追逐妖魔时,何家声只摇晃、不变身,另一俳优问:“人人都要看你变法,你为什么竟变不出来?”他回答说:“你看!诸位大人没有一个想变法的,为什么你单单让我变?”

  甲午之战失败后,李鸿章的御赐黄马褂被剥夺,俳优杨鸣玉演《水斗》时,扮龟丞相,对手是鳖形大将军,穿黄马褂,杨现场“砸挂”,加了句台词:“如有退缩,定将黄马褂褫夺不贷。”表达了百姓对清军战败的不满。

  话音未落,包厢座中一少年起身大骂,他是李鸿章的侄子李经畬。剧终后,杨鸣玉向李经畬乞罪,经畬立掷以茶盏,骂不绝口。杨不久病逝,有人成一联:“杨三(指杨鸣玉)死后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从今天的眼光看,杨鸣玉的批评未必准确,但李经畬那么回应,更让人厌恶。(黄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