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地铁17号线南段站名掌故

(2022-01-05 08:09:09)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北京地铁17号线南段站名掌故


      辞旧迎新之际,北京开通多条地铁线路,其中新增的地铁17号南段,北起朝阳区十里河站,南至通州区嘉会湖站,全长16.5公里,设7座车站,是一条贯穿北京城区东南方向的轨道交通新干线。这条线路上的站点名称,都有哪些掌故呢?

  十里河

  因距左安门十里得名

  十里河站位于朝阳区南部偏西,与10号和14号线换乘。

  “十里河”之得名存有争议,有说与城有关,有说与河有关。

  据《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记载,十里河“村落因居辽、金时漕运古河道萧太后河南岸,且距左安门十里,故名”。另传,从十里河村沿萧太后运粮河至辽南京迎春门十里而得名。还有的说十里河是因距丽正门(前门)或文明门(崇文门)十里而得名。其实这里所说的“十里”只是一个虚数。

  此外,也有十里河曾是萧太后运粮河支流一说,因长约十里而称“十里河”,后在河旁形成聚落,称“十里河村”。

  十里河村东邻西燕窝村,西邻花园村,南接枣林村,北为小八里庄,20世纪50年代末属红光人民公社,今属十八里店乡。

  明清时左安门外官道经过十里河村,故在此设下马铺。曾有宦官在此修建一座檀香木家庙,焚毁于清末民初。历史上十里河的关帝庙被称为“天下第一”,传说它供奉文武两位关公。每当农历五月十三和六月二十四祭关公之时,这里都要唱戏酬神,举行盛大的香会活动。

  周家庄

  因村中周姓居多得名

  周家庄站位于朝阳区南部,也称周庄村,据《北京市朝阳区地名志》载:该村东邻万家村,西连夹道沟,南与二堡子接壤,北隔萧太后河与西燕窝村、满井村相望。因村中周姓居多,故名。村落西北部为集团型,东南部为散列型,沿大羊坊路东北分布为六个互不衔接的聚居点。村民以汉族居多,另有回族、苗族十余人,涉及姓氏80余个。

  周家庄地势平坦,土壤为褐潮土,土质肥沃。大羊坊排水沟横穿村西南部,萧太后河由西向东流经村域北部,村周围排灌沟渠纵横交错,水资源十分丰富,宜于农业生产,故该村经济一直以种植小麦和蔬菜为主。1966年名为西燕窝大队,1976年更名为周庄大队,共分8个生产小队。1984年建立行政村归属十八里店乡。2002年实施绿化隔离地区腾退房屋拆迁,2015年基本完成回迁安置,村民集中居住在周庄嘉园,由此旧村及农田消失。

  十八里店

  因距正阳门十八里得名

  十八里店站位于朝阳区南部,据《朝阳乡村记忆》载:十八里店成村于清代,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始见村名,因距正阳门十八里得名。东与老君堂村、小武基村接壤,南邻横街子村,西邻吕家营村,北与周家村、十里河村相连。村落为沿大羊坊排水沟和大羊路两侧呈带状分布,村民多为汉族。

  历史上,十八里店以农耕为主,曾为京郊副食品蔬菜基地。另有水稻、小麦等作物种植。

  该村曾有两座清代墓园,一座为第四代肃亲王成信墓,其系太宗皇太极长子豪格曾孙,卒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追封肃亲王。另一座为第五代肃亲王永锡墓,其为豪格后裔,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袭肃亲王,卒于道光元年(1821年)。当年两座墓园建筑规模较大,而今墓丘早已无存。

  北神树

  相传有道士所栽神树得名

  北神树站位于通州区西部,据《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载:“北神树明代已成村。据传,明以前自梁山泊来了两个道士,带来桃树苗在此地南北分别栽培,相继成林,结果累累,形成聚落后,因系道士所栽树亦称神树,故曾名神树。1913年至1941年间,因其南大杜社乡神驹亦称神树,此位于北,故更今名。”

  另传,早年间该村北侧有一岗丘,上有一株高大的梧桐树,时有祥鸟栖息于树上。据说此树通身透着灵气,能预告天气变化,只要听到树叶哗哗响,这一带便多有大风、雷雨。还传说此树能消灾延命、驱病辟邪,故常有村民到此祈祷。日久天长,此树被称为“神树”,因处于村域之北,村落谓之“北神树”。

  该村地处通州、朝阳、大兴三区交界处东南侧,通惠北干渠之西,东南临近东石村,南为丁庄,北为董村。聚落呈矩形,村中有沟渠相通,沿沟分布,主街为西北-东南走向,长约二里。20世纪90年代属通县次渠镇,且为该镇第二大村。今为台湖镇,但旧村已消失。

  次渠北

  临近明清商贸集市

  次渠北站位于通州区西部,因地处次渠北侧而得站名,其西北邻近历史上的东石村。

  据《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记载:“东石村明代已成聚落,迁徙民在一条小河流东侧交通要道处定居,店铺较多形成集市,曾名东市。1913年后因肆市消亡,依谐音称今名。”

  据当地老人介绍:此地距京城广渠门不到二十里,元代金口新河从附近流过,使这里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在水陆并行入京线路的居中地位,来来往往的商人旅客都在此住店歇息,自万历年间开始,逐渐成为较大的集市。时有天津、通州、三河一带的客商到此交易,因地处顺天府大兴县之东南,俗称东市。其繁盛延至清初,后渐衰落。由此“东市”被谐音为“东石”。

  该村东北临近桂家村,西北至北神树,南为次渠村。聚落因地势原因分南北两部分,局部相连,各呈矩形,主街东西2条,南北1条,20世纪90年代为次渠镇第三大聚落。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有水稻、小麦、蔬菜种植。随着通州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东石村已拆迁,如今已建成集生态保护和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湿地公园,名为“东石公园”。

  次渠

  疑由“寺渠”谐音得名

  次渠站位于通州区西部,与亦庄线换乘。

  据《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记载:次渠“元代已成村。迁徙民至该地,在沟渠旁定居建村,因渠中茨藜丛生,荷花(又称芙蕖)茂盛,故曾名茨蕖庄;1913年改成次渠村;1949年简称今名。”茨藜为蔷薇科植物缫丝花的果实,又名刺梨、茨梨、木梨子,多生长在农田中及沟渠畔。

  有学者考证,认为次渠与茨藜无关,本称“寺渠”,其得名与该村曾有过的寺院有关。历史上,次渠村西部有一座古刹,旧名法华寺,寺旁有一条河流,故紧邻的村落被称为“寺渠”,后谐音为“次渠”。

  元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寺院,明正统五年(1440年)赐名“敕建宝光禅寺”。其坐北朝南,两进院落。正殿后有一砖砌宝塔,名“定光佛舍利宝塔”,高30余米,围40米,方形须弥坐,坐上砌以双叠巨大复瓣仰莲,覆钵如真,下大上小,上面宝匣则由下往上渐大。再上塔颈,先缩进,后展出,似座,塔额嵌于南面当中,再上为相轮十三天,锥形高耸,曲线而升、顶端铜铸流苏,宝盖宝瓶,高大而精致。该塔为方圆十几里地最高建筑,因地处次渠村而俗称“次渠塔”“锥子塔”。民间有“通州的塔,次渠的锥,马驹桥的王八驮石碑”之民谚。山门内钟楼,内悬铜钟,上铸“大明景泰”。1976年,古寺坍塌,仅存塔基,而今古塔、古村、河流均已消失。

  嘉会湖

  明初得胜营驻扎于此

  嘉会湖站位于通州区西部,台湖镇麦庄村与西太平庄村交界处,曾用名亦庄站前区南站、麦庄站,后因地处规划建设的嘉会湖湿地公园得名。

  此地北邻麦庄村,据《北京市通县地名志》记载:“麦庄明代已成村,始为屯兵之所,形成聚落后,村依营名曾称得胜营,因此地盛产小麦,清乾隆时即已更今名。”

  据传,明初有得胜营驻扎于此,该营为大将徐达手下的部队,有军士千余人。朱元璋下令攻打元大都(北京)时,这支部队在徐达的指挥下,一路北上,攻克一道道元军防线,最后攻入丽正门。元顺帝一见不妙,在众臣的护驾下,夜半时分打开北垣的健德门,匆匆北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

  因这支部队作战英勇,一路得胜,且最先攻入元大都,朱元璋封其为“得胜营”,并驻扎在北平府(今北京)东南部。明末军营消失,形成聚落,仍以军营之名相称。清雍正年间,因此地地势平坦,水源丰沛,始有大面积小麦种植,乾隆年间“得胜营”被改称“麦庄”。

  该村东邻大地村,南至桑园,西南邻近西太平庄,村落呈不规则状,东西主街3条。明清时为至北京广渠门的交通要道,曾设置燕墩。燕墩又称“烟墩”,为上窄下宽、平面呈正方形的墩台,实为古代设置的烽火台,遇有敌情,点起烟火,以报敌情,今已无存。(户力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