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风景:棋乐

(2022-01-10 08:09:09)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杂谈

分类: 文史
老北京风景:棋乐


      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四艺之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四艺里面,在老百姓中普及率最高的就是“棋”了。我小时候,家里常备着几副大小不一的象棋,因为北方干燥,木头需要防裂,同时下棋时会啪啪地落棋,还得结实,所以棋子以梨木、水曲柳、红木的为多。棋盘是木质的或纸质的,上面用红线画成九条平行的竖线和十条平行的横线,第五六横线间空白,写着“楚河汉界”,棋子双方分黑红各十六枚。

  下棋时把棋盘摆在桌子上,双方按规定的位置,码放好棋子,就可以开始对弈了。“马走日,象飞田,车走直路,炮翻山,士走斜路护将也,小卒一去不复返”。这走棋的规则,我们那个年代的男孩子几乎都会背。但规矩是死的,能比的是下棋人的预见性、判断力和突破矛盾险境的果断应对能力,这真是一场智力游戏。

  每当节假日的下午,我都会和抽出空儿的叔叔下几盘棋。红先黑后,刚开始下棋时,我只知道按规定拱卒、跳马、出车、隔子打炮,能吃对方一个棋子就觉得是胜利了,考虑不了更多的招数,也不看对方的意图,结果当然是节节败退,让对方连“将”几次,最后保不住帅了,只好认输。

  下过几次就渐渐明白了下棋的战略战术,最终的目标是夺取对方的“帅”。于是下一步棋先要想好后面的三四步,揣测对方的意图,思考对策。我们俩人下,旁边总有观棋的人,他们光看不过瘾,嘴里不停地给双方支招儿,有时你想的正在关键时刻,他们的一句话就打乱了思路。我叔叔就在棋盘边上用毛笔写上两句话:“河边无青草,不用多嘴驴”,以拒绝支招儿的人。我奶奶看见了就批评叔叔:“下棋就是玩儿,大家一起出主意多好,多热闹啊!”叔叔不敢反驳,于是又在棋盘的另一边写道:“河边青草多,欢迎多嘴客!”风和日暖的四合院里,下棋的、观棋的,支招儿的,跑来跑去凑热闹的,大人孩子乐呵呵一个下午。

  在老北京胡同里,稍微宽敞一点儿的地方,或是大树阴凉下,每天都有人在此支桌下棋,旁边围着五六个人看热闹。夏天炎热,天又黑得晚,街坊邻居很多人晚饭后,会端着茶壶,手拿大蒲扇,到院外胡同里享受穿堂风乘凉,所以经常会听到“杀两盘”的招呼声。棋盘一摆,棋友自来,酣战之后,也有各不服气的,互相讥讽对方“臭棋篓子”,相约再战。天渐晚了,有时昏黄的路灯下,棋局都不散,“当头炮”的落棋声,在胡同里传出很远。棋里有智有谋,有欢有乐,成为市民休闲纳凉的一种方式。

  西四牌楼东边的马市大街,有一著名的西安市场,当时就已经衰落破败了,但是还有两三个小茶馆,每天都聚着一些闲人,在那里喝茶聊天下棋。茶馆为了吸引茶客,无偿地为茶客备下棋具,下棋有瘾的人常在这儿聚会,这样一盘棋周围站好几个人,就把人气聚拢过来了,老板只收茶钱,也盘活些生意。所以老北京下象棋,就成了以男性为主,很普及的一项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了。

  中国象棋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扎根在普通百姓的沃土里的。棋盘上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和古代军事。正如一首诗里写道:“二国争雄各用兵,摆成队伍定输赢。等闲识得军情重,一着功成见太平。”( 何大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