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风景:卖豆纸

(2021-12-13 08:09:09)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老北京风景:卖豆纸


      在老北京胡同中,经常能听到低沉而乏力的吆喝声:“买豆纸嘞!谁买豆纸?”看到有人开门出来,小贩就主动上前问:“少奶奶,您买点豆纸吧!”这些小贩以年长男性居多,衣衫褴褛,步履蹒跚,满脸皱纹,胡须杂乱,肩上背一个褡裢,里面装着一沓一沓颜色有些豆青、带点儿黢黑的粗纸,北京人管这叫豆纸。豆纸就是当时上厕所普遍都用的纸,因为原料成本极低,所以售价也便宜。我们这些住在胡同里的街坊四邻,大多从卖豆纸的小贩这里买,一是图便宜,二是居家生活必须用的。时间一长,与常来串胡同卖豆纸的小贩都半熟了,看他如同乞丐一样,十分可怜,邻居们就尽量都在这儿买,也算帮他一把。小贩收了钱,把一沓沓豆纸交给住户,嘴里还不住地道谢。

  这纸的原料,都是从收破烂儿、捡烂纸的老太太们那里以极低的价格收来的,那时机器造纸很少,豆纸都是小作坊手工制作,这些小作坊大都集中在白纸坊附近。造纸工人把收上来的烂纸破布头投入泡纸浆的大槽子里,放水泡软泡烂,再用木杵捣,成稀粥状,颜色灰暗,气味酸臭。这些工序中最关键是抄纸,用竹箅子一层一层把纸浆抄上来。抄得厚了,费料,成本高。抄得过薄,质量低,没人要。把抄出的纸压出水分,贴在晾纸的土墙上晒干。这些纸本来就脏,再加上沤烂,大太阳一晒,招来一群群的苍蝇,周边地区老远就能闻到异味。作坊工艺落后,也没有消毒除臭的办法,真是粗制滥造。但为了少支出、多挣钱,怎么省事儿怎么办。

  等纸晾干了,从土墙上揭下来,裁成十六开大小的规格,一百张摞成一沓,也叫一刀,再批发给卖纸的小贩。对于胡同平民百姓来说,你卖给收破烂儿的那些破纸烂布,过些日子又变成豆纸买回来了。在这一卖一买之间,那点儿利润不知要由多少人去分,来维持最低的生活。由此可见底层人们生活的艰辛。

  那时北京城没有排生活污水的地下管网,院儿里角落处设厕所,叫“茅房”,后来政府为了院儿里的卫生,把茅房逐渐取消,挪到胡同里扩大集中,相隔不远设一座,我们管它叫“官茅房”。不管是院儿里还是街上的,都没有排水,蹲位就叫“茅坑”,也就是旱厕。要想找公厕,只要寻味儿就能找到,使用过的豆纸也都扔进茅坑,定时由掏粪工人背着掏粪桶掏走,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就是在此行业中表现突出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这些粪便中的豆纸,就一同装车运到安定门外大粪场,晾晒成粪干,再卖给京郊的菜农。这些豆纸因为成分也是植物,所以也就一起沤成了肥料,种出蔬菜粮食,又回到百姓的餐桌上。这种循环使物尽其用,一点儿也不浪费。

  现在物质已是极大丰富了,如厕用的纸才真可以叫卫生纸。大工厂流水线生产不但干净,还花样繁多,都是柔软、卫生的。一说起豆纸,六十岁以下的人大多数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有一次谈话中提起豆纸来,就有个中年人问我,“豆子还能造纸啊?这纸是做什么用的?”

  豆纸连同纸作坊、卖豆纸的小贩,也都成为我们记忆中的往事了。那正是:“慢思旧事细比今,国运昌盛利万民”。(何大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