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风景:油炸鬼

(2021-10-25 08:09:09)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老北京风景:油炸鬼


      育华小学在西安门北黄城根大街路西,我在这里度过了四年初小阶段(那时小学分初级小学四年和高级小学二年),这里给我留下那么多难忘的回忆。

  我记得在校门口右侧是一溜儿卖早餐的摊点儿。首先是卖豆浆和杏仁茶的小贩,他挑来的是两个一米高的圆形木桶,木桶的下面有小火炉加温,上面嵌入两个圆铁锅,一个放杏仁茶,一个盛豆浆。紧邻这个摊位的是卖吊炉烧饼的,用的家伙什儿是一个像粮仓形的吊炉,一块大案板,在案板上把和好的发面加工成烧饼的面坯,然后倒贴在炉膛内烤熟。第三个摊位就是卖油炸鬼、焦圈儿、油饼、糖油饼的了,这家儿占的面积比较大,前面是个用汽油桶改造成的炉灶,上面架一口直径有五十厘米的黑油锅,旁边是一块案板,他们都是两个人操作,一个人管做面坯,另一人负责炸制,连带卖货收钱。

  老北京的油炸鬼,是用白面加水、白矾、食用碱和适量的盐和成的,软面团饧好后,用油一炸,立马就蓬松起来,吃到嘴里十分松软,还带点儿咸味儿。我上学去得早,有时间就喜欢站旁边看他们干活。只见面点师傅先把和好的面擀成面片,切成长条状,抹上油把两条叠合起来,用银白色的小瓦刀从中间切一个竖口儿,双手提起来,拉抻到二十厘米长,放入滚热的油锅中,另外一人手拿一双有四十厘米长的银白色的铁筷子,站在锅旁,立刻从中间的切口把它撑开呈椭圆形,眼看着面膨松肿胀起来,炸成金黄色,翻过来再炸另一面。待两面都焦黄了,用长筷子捞出,先放入一个铁丝网兜中,下面有一个上釉子的陶盆接着控油。有人来买时,用马莲草从中间一穿,系个套扣,买主儿提溜走。

  焦圈儿是圆形的,比油炸鬼小,但是炸的火候要大,吃到口中十分酥脆,是喝豆汁儿的绝配。油饼是长圆形的,糖油饼是在油饼面上叠加一块掺了红糖的面,两层一块擀,在上面切两个小口儿,下锅炸,所以糖油饼是甜中还有一点儿微咸,小孩子最爱吃。

  买好油炸鬼,转过身接着买吊炉烧饼(也叫马蹄烧饼、河南烧饼),这种烧饼只有两层,中间是空的,正好从中一掰,把油炸鬼一折放进去,上下再一合,这就叫一套。赶着上班的人吃两套也就够了,再喝一碗豆浆或杏仁茶,嘿!那真是一顿可口的早餐。

  油炸鬼其实是“油炸馃”,因为干这一行的在老北京大多是山东人,山东口音“馃”发类似“鬼”的音,北京人也都跟着叫油炸鬼了。还有一种说法是秦桧这个陷害岳飞的大奸臣,人们恨透了他,要让他下油锅,把他吃掉,“桧”和“鬼”谐音,索性就叫油炸鬼了。这个吃食还有爱国情怀了,我看这只是一种附会趣闻罢了,不必认真。

  油炸鬼在北京已经消失五六十年了,现在吃的油条是从天津传来的。我记得油条最初是和煎饼配套卖的,摊好的煎饼趁热卷上一根油条,和现在的煎饼又抹酱又摊鸡蛋也是不一样的,

  油条一开始北京人不喜欢,像棍子似的,又粗又长,没有油炸鬼好吃,也不知什么原因,油条这个外来户倒逐渐独霸北京早餐市场,油炸鬼反而退出了。现在的早餐多样化,年轻人喜欢西式快餐,牛奶鸡蛋面包也许更有益健康,但我还是喜欢老北京的早餐,吃着可口,吃完舒坦。(何大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