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北京风景:“套圈”游戏

(2021-10-08 08:09:09)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

分类: 文史
老北京风景:“套圈”游戏



      我小时候家在西四牌楼附近,往西一里多地是白塔寺,往北二里地是护国寺,这两个去处常年都有庙会。那时课后也没什么作业,家里兄弟姐妹多,家长很少过问学习的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放养式”。课余闲在的时间多了,就放学后哪儿热闹、哪儿好玩儿就往哪儿跑。首选就是逛庙会,一个“逛”字很传神,那就是心中无事,没目的闲溜达。

  庙会可真热闹,各种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在这里都可以买到,小吃摊位一个挨一个。说相声的、唱大鼓的、拉洋片的、打把式的、摔跤的,各个摊主画圈为地盘,玩得不亦乐乎。

  庙会后面空旷一点儿的地方,用白粉子画出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大圈,摆上一排排的彩画泥玩具,像什么小狗、小猫、小老虎、鸡、鸭、不倒翁等等,都是孩子喜欢的。玩具个头小的、价格低的摆在前面,个头儿越高,价格也高的都依次往后码放,就像学校小学生排队一样,前低后高。我记得最后一排的是一件唐三彩的马,一件瓷质的大肚子弥勒佛坐像,笑眯眯地看着大家。这是很多人想套走的目标,还有一摞一摞的青花瓷小碗。但这些诱人的物件儿只起着招揽人的广告作用,多少日子过去了,被多少人投掷,我一看,还原封不动,无一人套中。

  套圈的游戏据历史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有了,是作为宫廷里的娱乐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牟利心态的驱使下,把这游戏发展成一种商业行为。从事这一行的小摊贩,就研究怎么能靠这游戏来挣钱。首先套的东西必须是孩子们喜欢的,都知道挣孩子的钱是最容易的。地点当然要在人流密集的地方,像庙会,人又多地方又大,是最适合的。他们用的圈儿都是体轻而且弹跳力强的竹条或藤条,直径约二十厘米,这种材料风一吹就偏斜,碰上硬物就蹦起来。其次小摊主画好白线,让孩子站在线外一两米远的地方投掷。材料、距离都为投中增加了难度。小贩会站在旁边大声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花钱不多,高兴快乐!”“套圈得彩啰!”“套中就拿走啊!”

  小贩左臂上套着几十个藤圈,一分钱可套两次(当然这是几十年前的价格)。他右手拿着一个前头拴着铁钩子、有两米长的棍子,随时把落在地上的藤圈钩起来,再卖给下一个玩主。看热闹爱扎堆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尤其是小孩,所以套圈摊位旁边总是围着一些看热闹的人,看着看着就手痒痒了,也想下场试试自己的运气,孩子往往会掏出仅有的几分零花钱,买几个圈。兴致勃勃,摩拳擦掌地上来,前排的小玩具常常被套中,后面的大件圈到即弹飞了。我就买圈套过,后果可想而知,没套中只怪自己手气不好,小贩还送我一个小玩具以示安慰。周围的孩子见此也跃跃欲试,大不了还能得个小玩具,要万一手气好呢?所以做这种小生意的是稳赚不赔。

  现在退休人员越来越多,有些单位每年都会组织老同志们开运动会。七老八十的又不能搞激烈的运动,我见运动会上就有了套圈这一项,套圈又回归游戏的初衷了。在欢笑中掷下的每个圈,与输赢无关,而是增添了无限乐趣,找回了自己童年的生活,怡人养性,岂不乐哉!(何大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