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西安门逸事

标签:
转载、《北京晚报》杂谈 |
分类: 文史 |
西安门大街位于西城区东北部。东起府右街,西至西四南大街,因西安门得名。清代以西安门为界,东称“西安门大街”,西称“西安门外大街”。1911年后称“丁字街”,1965年定名“西安门大街”。西安门是明清皇城四门之一,见证了诸多的历史事件。
西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
其址为元大都萧墙的红门
西安门地处紫禁城西墙偏北,本为元大都萧墙西门,名为红门。明代朱棣称帝后欲迁都北京,遂在大都旧址上大兴土木,重建北京城及皇城。
西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是皇城四门之一的西门。无城台,门基为青白石料砌成,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正中明间及左、右次间为门,每扇朱红色大门上有纵横九九八十一颗鎏金门钉扇,气派、华贵而威严。左右四间为守门兵丁的值班房。门内路向东,通过棂星门可达横跨太液池的金鳌玉蝀桥,两侧有司钥库、果园厂、藏经库、西花房、西酒房、惜薪司、大光明殿、赃罚别库等衙署、寺庙、作坊及仓库等。门外为西安门大街,沿皇城城墙走向为皇城西大街。清代基本沿明代皇城规制,仍称西安门。门内、外路分称西安门大街、西安门外大街。1911年以后,因西安门外大街与今西四南大街呈丁字形,故俗称丁字街。1965年西安门内外两条大街合并,定名西安门大街。
老北京的城门设置,基本遵循东西呼应、南北对称的格局,所以皇城四门中的天安门与地安门南北对称,而东安门与西安门却东西不相呼应。东安门为“坐断东南”,西安门则“西北偏北”,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是何故呢?
原来明宫城西侧为西苑、太液池等金元时期的苑囿,具有相当大的一片水域,无法由西华门向西直线通行,只得在皇城西侧墙偏北处设西安门,由北海与中南海之间的通道通行,所以该门便无法与东安门相对称,这种格局在京城诸多城门中极为少见。
出西安门往北不远,有座石桥,称“断魂桥”。皇城之外因何有不祥之名?原来明代的刑场在距西安门不远的西四牌楼,当时刑部大牢紧邻西安门,每当冬至秋斩犯人时,一干人犯便从西安门处先向北而行,然后往西转,经西马市大街至西四牌楼问斩。封建帝王很是迷信,为摒断冤魂向东进入皇城,破了皇城的风水,故在西安门北侧,对着西马市大街、西四牌楼的皇城墙外沟渠上修建了一座石桥,曰“断魂桥”。到了清代,刑场南移到了宣武门外菜市口,但西安门北侧“断魂桥”之名被沿用至清末民初以后。
明代汉王朱高煦预谋篡位
被囚禁于西安门内逍遥城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为仁宗朱高炽同母之弟,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其为汉王,藩国云南。但他被封王后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并多次欲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于乐安州(今山东省惠民县)。
宣德六年(1431年),朱高煦谋反,被押解回京拘于西苑,遂拓展皇墙西垣,在西安门内营造“逍遥城”,将汉王父子囚禁于内。所谓的逍遥城,并非高大的城池,只是一处墙高院深的庭院,有房屋数十间,且有重兵看守。
相传朱高煦被囚禁之后,宣宗朱瞻基念及叔侄之情,至逍遥城探望他,欲劝其悔过。当宣宗走近时,汉王竟用腿将其绊倒。宣宗恼怒,命人用300斤重的缸将朱高煦扣住。朱高煦在缸内运力欲举起铜缸砸向宣宗。宣宗大惊,急命人取来木炭,堆积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明史纪事本末》对此有详细记载:“汉庶人高煦锁絷之内逍遥城。一日,帝往,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踣地。上大怒,亟命力士舁铜缸覆之。缸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顶负缸起。积炭缸上如山,燃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皆死。”
朱高煦死后,葬于京西金山脚下,时称“汉王府”。清初废弃,形成聚落称“韩王府”,后谐音为“韩家府”。而囚禁汉王的逍遥城闲置多年后废弃,如今已踪迹皆无。大致位置应在今西安门大街路南光明胡同内。
西安门老照片
李自成率兵攻陷西安门
42天后由此门撤离皇城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2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昌平城。暂时休整后,自沙河向南而行,18日攻克北京外城,进入德胜门,直奔皇城。但皇城四门均有重兵把守,其中承天门(今天安门)、北安门(今地安门)把守最为严密,不易攻破。李自成遂令探马到东安门、西安门打探。不多时有探马来报,说西安门的守兵多被调至承天门,只有30多个明军驻守。且城门没有城台,城楼不像承天门那样高大,易于强攻。李自成当即与帐下谋士商议后,决定先攻破西安门,由此打开进入皇城的关口。
随后,李自成调集义军百余名,强攻西安门。有架设长梯子翻越城墙而入者,有持利斧破解城门者,看守的明军一见义军气势冲天,便弃门而逃。西安门随即被义军攻破,进而占领了紫禁城。
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穿缥衣,骑着乌驳马,朝西安门走来。当远远地看见“西安门”匾额时,便拉弓射出一箭,可没有射中匾额,而将箭头射在了匾旁的木柱上。
但时隔仅42天,即李自成率兵与清军征战山海关失利后,于4月29日在紫禁城武英殿仓促举行登基大典。次日就带着队伍撤出京城。据传逃离皇城时,李自成也是出的西安门,往西经十字街,向北至西四牌楼,再向西经白塔寺,出阜成门,遁归西北。
西安门大街 TAKEFOTO供图
西安门为皇城重要通道
慈禧由此去往西郊御园
西安门是皇城西侧的唯一通道,清代帝王出宫去往西郊皇家园林,必经西安门。銮驾先由皇宫的西华门而出,走北长街,经西安门、西四牌楼,往北至正觉寺胡同西口北面的丁字口(今新街口),向西出西直门。若走陆路,由高梁桥附近的头堆向西北沿御道而行,经海淀镇,至畅春园、圆明园及清漪园(颐和园)。若走水路,在西直门外南长河倚虹堂船坞上船,向西沿河而行,经万寿寺、麦钟桥至清漪园。帝后出行时,西安门外有护军看守,戒备森严,不准百姓行走。
光绪二十年(1894年),适逢慈禧太后60大寿,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担任庆典总办。光绪帝还传下旨意,要按照当年为乾隆皇帝祝寿的排场隆重筹办,除将皇宫、颐和园妥为筹办以外,还要从西安门开始,至颐和园几十里的大道旁设置景观,搭建经坛、戏台、彩殿、牌楼等数十处,组织僧人念经,戏班子演戏,夹道欢迎,供老佛爷路途上观览。其中西安门外搭建的彩楼有两丈多高,三丈余宽,高大气派,上悬“万寿无疆”四个大字。同时在西四牌楼路口兴建两座转角楼(西楼尚存,今为新华书店。东楼拆除后复建,今为工商银行)。一是可以遮挡街口处不雅观的民宅,二是增添喜庆气氛,三是可以在楼上的制高点设置警戒。
正当朝廷上下为贺寿吉日忙碌时,日本舰队在黄海挑起战事,甲午中日战争正式打响。这下子搅乱了慈禧庆寿的计划,她不得不传下旨意,取消贺寿庆典。随即西安门至颐和园一线所设置的景观一并拆除。
摊贩麻痹大意造成火灾
大火吞噬了皇城西安门
时至清末,西安门保存尚好。从民国二年(1913年)起,因阻碍交通,且北洋政府财政紧张,便将皇城墙拆掉变卖。仅几年的光景,西安门就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大门。此后在附近出现不少店铺,到1948年前后,已形成大片的居民区,且摊贩聚集。
西安门的消失,源于一场突发的火灾事故。对此,1950年12月2日《新民报》以《小心火烛,西安门火警因麻痹大意造成》为题进行了报道:
“此次火警为今年本市最大的一次,火警发生的原因系起于西安门南旁摊贩临二十六号住户王朝宗家。这次火灾计烧毁棚户三家及西安门过道之大部分……王朝宗是经营干果、纸烟、火柴等易燃物品的摊贩。据了解,王朝宗平时对防火不重视,当东单、北沟沿等临时市场发生火灾后,公安内二分局曾再三动员王朝宗将席围涂上泥浆以防意外,但王朝宗总是借故拖延,以至酿成这次火灾。”
失火不久,消防车便到达现场,但因火势太大,整个西安门已被熊熊烈焰包围了。待火扑灭后,西安门已是一片残垣断壁。半个月后,因影响人们出行,更有碍观瞻,有关部门派人先把火灾的废墟清理掉,然后连西安门的城基也拆了,随后平整出道路。
就这样,皇城西门因一场火灾而消失,只留下“西安门”及“西安门大街”的地名,以及六百年的沧桑故事。(户力平)